学习知识管理经历·成长

一个古人的时间管理和知识共享

2016-05-08  本文已影响823人  得鱼之筌
夜深人静好读书.jpg

1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作董遇的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知识分子,与其他六个人一起并称为儒学宗师。董遇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知识分子,和他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的方法是分不开的,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三余读书法”。董遇还发明了一种“朱墨别异之法”,是一种为经书作注释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董遇去世之后就失传了,无疑是一种损失。这和董遇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密切相关。董遇的成才经历与朱墨之法的失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有太学生向董遇学习朱墨别异之法,可是董遇不肯教授,就让学生把书读一百遍(很多遍),并说“必当先读百遍”“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是读得滚瓜烂熟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太学生说,我没有时间读书。董遇建议他利用三余来读书。太学生不明白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回答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太学生看出了董遇没有教授的意思,自然少有人愿意拜他为师,结果董遇的朱墨之学在他死后就失传了。

2

董遇提出了两个方法:一是三余读书法;一是朱墨别异之法。

首先咱们谈谈三余读书法。三余读书法,其实就是一种很粗浅的时间管理方法。三余,就是上面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冬天是一年中最闲暇的时间,晚上是一天中最闲暇的时间,阴雨天是四时最闲暇的时间,建议人们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读书。

董遇建议别人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渴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且看他发迹之前是如何利用时间读书的?东汉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关中大乱,董遇随哥哥在一位将军的庇护下在关中做体力活,贩卖东西。董遇去劳动时都会随身带着经书,在空闲时间看书。虽然经常被他的哥哥取笑,董遇也没有放弃过,终于成为曹魏七个最有学问的人之一。可以说,董遇的成功,与他充分利用时间来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3

接着咱们谈知识共享。可以这样说,董遇在充分利用时间方面是个成功者,但他在知识共享方面却一败涂地。董遇发明了“朱墨别异之法”,至于这种方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据我猜测,可能是用红、黑两色区别正文和注释的方法。

太学生向董遇学朱墨之法,而董遇却不愿传授,而是让他去自学。学生把书读百遍,日积月累,确实能够领会其中的大义微言,可是这哪比得上有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的老师从中指点进步快呢?董遇不把他珍之重之的方法轻易传授他人,也许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终获回报的珍惜。我们对此也不好说什么微词。但是换一种角度看问题,董遇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吧

一家学说的盛行,除了与初创者的贡献密不可分外,还与弟子们的传播、阐发、推陈出新关系重大。通常情况下,学生选择老师是觉得跟着他有前途,能把自己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老师选择学生是觉得他有潜力,能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双方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合作,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赐予。

也许董遇不愿意教学生,根本没有什么理由。正因为如此,董遇终于带着它进了棺材。不知他九泉之下会不会为自己的发明没能传承下去而遗憾?中国历史悠长,文化灿烂,流传至今的文化、技术等等是不少,可是失传的文化、技术同样不在少数。家传绝学,能传下去也好,就怕走极端,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口耳相传,越来越走样、遗失,最终完全断掉传承。那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悲哀,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哀。

4

时移世易,我们步入了共享经济时代。共享经济讲究的是合作,追求的是一种双赢局面。知识共享也是共享经济的一个方面。田志刚老师在《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中,将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一环,认为知识共享可以完善我们的思考,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价值,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朋友和商机。可见,知识共享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董遇活在当下的话,或许他可以在知识共享平台上开通个账号,他讲课你付钱,各取所需,岂不更好。

简书作者得鱼之筌原创,喜欢的话请关注我。转载获得授权私信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