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2:决策不被情绪绑架有多重要?
《大秦帝国》是一部活生生的职场和人生教材。
它有“道”亦有“术”,有理想信念也有儿女情长,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有形势胜于人的分析权衡。每每兵临城下,各国君臣的不同反应和应对,最是引人入胜,让人感慨“守脑如玉”的重要性。
《大秦帝国》2:决策不被情绪绑架有多重要?有人说: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这个“志”可以是国家发展规划,可以是人生理想,也可以是职业目标。
“志”有了,如何有“为”才是关键,说来其途径有二:如山般坚定不移,如水般曲线而行。
但无论“志”的树立还是“为”的策略,都离不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秦国从三雄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靠的是“东出”大策的指引,更离不开秦惠文王的进度有度、虚与委蛇保存实力的对策。
而这,都建立在他对自身实力和天下局势的准确判断、把握上。
一个有雄心壮志又能务实推进、依靠脑袋而非屁股决策的领导人,对任何一个国家(组织),都是大幸。
从人才任用上。张仪、公孙衍等,当时好听的说法叫名士,但在很多将候权臣眼里,他们只是凭口舌“倾国”的人。但言为心声,这“口舌之利”确实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的,用今天的话说,他们其实是有战略思维、大局观念的人,不然诸葛亮的茅庐对也不会被人津津乐道至今了。
只是,懂欣赏的伯乐才识得他们的珍贵,才分辨得出到底是“口舌”之快,还是真知灼见。
公孙衍自不必说,虽然后为魏韩所用,也并非君王真心识才,作为“求战”心切的权宜之计,才采纳其合纵主张,失败后即弃之如敝履。张仪先后在魏、楚求职,均不得重用,这才入的秦,遇到视之为珍宝的秦王,个人抱负得以施展,也带领秦国蒸蒸日上。
从战略制定上来看,张仪正是凭着对天下形势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赢得秦君信任。
他说:连横者,盟他国以强秦国。邦交为先,伐战为辅,伐战只胜一役。当今天下,尚无一国有灭国之力,尚无一国敢有灭国之心。天下列国齿牙交错之势,一国灭,他国危,列国定群起而攻之。
对结盟,他分门别类指出以往盟而无效的关键,”要看为何而盟,为结好而盟总无善终,为停战而盟难止刀兵啊。倘若为横强而盟,近可取地,远可取势。”
这番话对列国均适用。
如他说言,“天下列国齿牙交错之势,一国灭,他国危,列国定群起而攻之”。战争中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无异于拿整个国家冒险,故宁愿保守,不要冒进的好。
在此战略思维的指引下,骁勇如秦国,军令严明、政府办事高效、经济有秩序,如无把握或非战不可,也并不轻易言战。
对内坚定不移的推进新法,对外不计一城一池得失,或打或和,着眼于“为国谋利”。
多次被打,秦王说,“秦不畏战,但总打个不停,头疼。”基本主动开展邦交活动,割让城池、献美女珠宝等,求和免战。
当然,人都有七情六欲,秦君也有过不甘以“弱秦”形象立天下,彭城相王和龙门称王等刷存在感之举,以致成为众矢之的,引其他列国合纵谋之。其他时候,基本还是理智战胜情感的。
反观同为大国君王的齐、楚、魏,则任性的多。
“志”向倒是远大,但不免简单粗暴,——动辄意气风发的腰“灭齐(楚),再灭秦……”。
决策时,常常置客观形势于不顾,全凭一腔热血或私愤就拍了板,顺便把劝谏的大臣骂个狗血喷头,“寡人看你是老了,胆小了,没血性!”
他们不乏洞若观火、深谋远虑的大臣,如魏相惠施、楚令尹朝阳等。奈何肺腑之言听不进去啊,反而觉得聒噪。楚国老谋深算的朝阳被驱逐,年轻有为的将军景翠因一次战败被削爵,以致佞臣弄权。
如此心浮气躁、意气用事……一句话,no zuo no die,老魏王首当其冲,没几年功夫把魏国折腾成一弱国,至死不瞑目,悔之晚矣。
可见,理性克制、“顺势而为”,比一味的忍耐压抑或放飞自己要艰难得多。非得挣脱个人情绪的束缚,实事求是不可。
但一旦做到了,也将获得回报,低则安全(存国),高则发展(强国)。这是秦惠文王难得可贵的地方,也是秦国必胜的关键。
《大秦帝国》2:决策不被情绪绑架有多重要?对我等的启示是什么呢?
别说你不君临天下,没有江山社稷,不必如此“瞻前顾后”,审察情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是非恩怨,就有进退得失和利益权衡。
虽不像剧中有亡国丧命之危,多走的弯路也是沉没成本啊,三思而后行,总是有益的。
再说了,你的人生理想、职业目标可不就是你的“江山社稷”?(没有的人算我白说)
“守脑”甚于“守身”。在如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时代,如何守住“江山社稷”继而“开疆拓土”,更需要冷静的头脑。
现代管理中有个SWOT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识别外部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张仪们不懂这个名词,但事实上应用的炉火纯青。
该分析方法对个人同样具有适用性。
认识自己,观察分析时势,预估情况变化,才不会迷失在别人的观点和评价里,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陷于窘境。
对战国君主,根本目标是“国”之可持续发展;对个人而已,根本目标就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有了这个思路,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比如热议的“加班”:
反感加班,有能力换不加班的工作的,-----那就去换啊?
反感加班,但掌握了核心技术不担心被炒鱿鱼,也不在乎绩效考评的,恭喜你,暂时获得任性资本,以后如何且看个人造化吧;
反感加班,尚无能力或机会换工作的:要么为一时之爽拍屁股走人,并承受失业的痛苦和压力;要么为五斗米折腰,每天犹如怨妇;要么积极适应,加强学习,伺机而动。
方案多多,总有一款适合你。选择无对错,只是你得承担后果。
无疑,最后一种最具“可持续发展性”。
《大秦帝国》2:决策不被情绪绑架有多重要?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有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来龙去脉就不赘述了。
此文一出,网友们对夫妻俩遭遇非常同情,CEO陈某也被千夫所指,后来剧情几经翻转,俨然一出热闹大戏。
印象最深的是经济评论家叶檀的分析,令人醍醐灌顶。
她说,“CEO已经给创业者利益了,方式是现金200万,而不是股份,主要是现在公司要上市了,股份值钱了,现金显得不划算。要是公司破产了,分红所得的现金就显得非常划算了,这位创业者妻子就不会写这篇文章了。”
不能赞同的更多了。常有买房的人因为降价而闹,我就不解,买卖自由自愿,跌了闹,那若是买房升了值,怎么不见返利给房产公司?
对200万的现金,她从理财的角度进行分析,“花钱分为两种,消费和投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买车和买房了。这位女主角恰好做出了最差的选择:选择买车,而不是买房。”
拿到钱后,他们买奔驰车、毛里求斯结婚,买奢侈品包包、各类有品质的日常消费品……而自2015年,韩某工资不到2万,但每个月负担8000房租,及沈阳房贷8000……几乎入不敷出啊。
创业者及妻子却不以为然,直到经济陷入窘境。
叶女士说,消费品没有持有价值。她以当年的经济数据分析,如果那200万不是全部用于消费,而是有规划的进行一些合理的资产投资,那么无论房产、银行、还是股市,收益都是比较可观的,且更有可持续性。
这实为受情感驱动、理性思维缺失而身陷窘境的真实案例啊!
孟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
保护自己,追求美好生活,从遇事“有脑”,懂得“审时度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