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3星期四
从昨天下午收到老师的信息说今天模拟考试我就紧张。一直到晚上不停地叮嘱孩子。让看英语单词,让看一看语文书,他说累了,想睡觉了!我就只好让他们睡觉。孩子看书期间。宝爸一会儿说给他拿手机,一会说让帮忙给我扫地。我听着都烦,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我感觉有点过了,我就说。你难道不会自己去拿吧?就是用孩子也得有个度的。该让他做的事情做一下,不能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完,你坐在那里像个指挥官一样,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是学生。偶尔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那是孩子懂事,你不能什么事都让孩子做了。
因为我平时一个人在家,孩子帮我做过很多家务。我自己都有时感觉有点多。
甚至说有时孩子放学回来,正在写作业。大人们都是说。帮我拿个这帮我拿个那,孩子作业都不能专心的写完,之所以我现在让孩子是在学校写作业的,是因为家里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对此,我对他们提出意见,他们竟然说难道孩子只可以你一个人指挥吗?我们就不可以用用他吗?我说你们怎么跟我不是在一个话题上思路跑了。实际上大人这种做法,孩子都慢慢厌倦了,有时新的事物都不想尝试了。我都害怕他们对学习厌倦了,因为我发现他们对有些事对自己都不自信了。也没有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制一定的时间做事情。
我就见过一个孩子,原本在好好的写作业,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着也许是心疼,一会儿帮孩子扇扇风,一会给孩子递上盘水果,一会又纠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奶奶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学习环境过于嘈杂、书桌书房摆放物品过于花哨、一次性给孩子的任务过多,经常被各种事情打断,都可能造成孩子专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在这个部分,主要是靠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环境做出一个整体的安排,尽量让孩子的计划在执行的时候,可以安静的不被打扰的进行。
如果实在做不到不被打断和打扰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打断后,补偿的规则。
是的,有时候当孩子做完数学,我们会希望他读会儿英语,当孩子读完英语,我们又盼着他能练会书法;当孩子考了第十,我们会希望他考前五,考了前五,我们可能又希望他进前三……
这也是一种不小的压力,孩子觉得自己达不到一直的要求时,也会自制力变差,开始应付了事。
一件事情持续久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产生一种倦怠的情绪。而孩子在父母的压力下,做完这个还有做那个,变得对自己放松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
让计划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压力,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相信很多孩子都有过制定了计划却又中断、拖延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够,良好的执行习惯没有养成。
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与其指责他、批评他,不如试着理解他、帮助他、伸出手拉孩子一把。
孩子爱拖延、不自律的背后,一定有个需要被看到的原因,你看到了,问题就解决了。
孩子会更倾向于听从喜欢他们、尊重他们的人。充分跟孩子沟通,是解决孩子抵触情绪最好的方式。
有些孩子不愿意脱离自己内心的舒适区,惧怕新环境和改变。
顾城有一首诗叫做《避免》,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逻辑:
“你说 你不爱种花
因为害怕看见花一片片的凋落
所以 为了避免一切的结束
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
孩子会担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为了避免最后的失败,所以孩子们选择逃避。这样即使真的失败了,还有一个心理安慰是:
“我挺聪明的,就是没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最初一段时间都是最困难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还必须配合父母的帮忙。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专注力,一个孩子如果做事情经常被打断,他就很容易被各种事情所吸引,到最后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好。
乔布斯有句话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
我们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让孩子有自律。我们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从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从帮孩子坚持一个计划,到帮孩子养成一种习惯,都是需要父母日积月累的“狠心”与坚定。
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养下,拥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过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方式,那将会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为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