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舌尖美食

小吃之月饼

2018-10-06  本文已影响213人  楚剑吴钩

        昨天,爱人从朱泾微信音频,说刚去买了两个鲜肉月饼。我好奇地问,那个人民路地小店还在做月饼啊?爱人答道:“一直在做啊,你上次听错了吧?”

        我翻了翻手机存的照片,那是为了写《简书》文章特意存的几张照片,睡在手机里面快两周了,文却一直没有动笔。

        今天就谈谈月饼吧,选题有些不合时宜,料难成热文,正如过了中秋节再送人月饼,再好的月饼也可能会被婉拒。不过话说回来,过了中秋节,我也不会随便馈人以月饼,除非至交,但至交也未必能懂你心,毕竟各地的习俗不同。

        我也是直至昨日,才晓得,月饼在地处吴根越角的上海朱泾,并非是节令食品。那种美味的酥皮月饼,特别是齿颊留鲜的鲜肉月饼,是在朱泾想吃就能去买来吃的。当然,朱泾那个小店,不知道什么时间,就把另一个招牌翻到正面,改做粽子了。一年之中,原班人马,不做粽子的时候就是在做月饼,不做月饼的时候就是在做粽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估计本地人也说不清,也懒得去明晓,我想,店家也未必掂清,大差不差,反正,做什么,总有人来买,月饼和粽子,在这个地方,都是一种小吃。

        我出生在鲁西南一个谷雨时节游人接踵的城市,属于地理意义上的中原城市。小时候,对月饼的印象,就是一种和烧鸡一起走亲戚的食品。中秋节是大节,当地走亲戚,一般是节前三五天开始,必带一只烧鸡和几盒月饼。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冰箱还是奢侈品,很少有人家有。所以,走亲戚不能提前太长时间,烧鸡都做得偏咸,是为了存放到过节享用,很多时候,亲戚送来的烧鸡,你未必能吃到,因为它可能和月饼一起,被送到另一家亲戚家中,除非,家中老人的辈分高。烧鸡,在中秋节,基本都被下酒了,没下酒的,会被反复熥,直到吃完为止。月饼,相比起来,算是耐存放一点,而且越放越硬。

        小时候,不爱吃甜食,对月饼一直不感兴趣,只是过节的时候,吃一块或者半块,吃得最多的就是五仁月饼和枣泥月饼。

        后来,生活水平提高,有了冰箱,不仅家里的月饼多了起来,月饼也开始分档,在中秋节作为食品的意义,慢慢让位与礼品,一种承载了各种目的的礼品,这种目的,有见得人的,有见不得人的,而且,身价越高,目的往往越见不得人。其实,身价高的,也未必好吃到哪去,下场也往往不好,凡是收高价月饼的,基本都不吃,月饼就会被弃之到垃圾箱。

        所以,我对月饼的印象一直好不到那里去。

        直到我吃到了朱泾镇的鲜肉月饼。

        美食有时就是邂逅。因为两地分居的缘故,我一年在朱泾镇呆的时间不长,但也过过几次中秋节。爱人也没有给我说起过人民路的那家市井小店,也许是在她眼里,那只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吃,虽然味道不错,但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次在朱泾镇休假,我说起一直惦记着的亭林月饼来。因为亭林月饼,确确实实是过了中秋节就不再加工生产,我是在去年知道了上海还有非常好吃的亭林月饼,预定晚了,没吃到,一直是个心结。爱人说,为啥非要吃亭林月饼?朱泾镇上有一家店,做的鲜肉月饼,很好吃的。

        那天,我问清了位置,兴冲冲地奔了过去,倒不难找。一间很简陋的店面,店外支有两张桌子,桌子上面也没摆什么东西,就是为了让两个招牌倚着,一个招牌朝上,是卖月饼的;一个招牌朝下,是卖粽子的。店里有三女一男,看年龄估计都在70岁左右的样子。一位老阿叔,负责烘烤;三位老阿姨,负责和面、擀皮、包,面里看上去油汪汪的,我想是用了猪油。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加工鲜肉月饼。门口有几个人在排队。

        我摸了摸口袋,发现没带现金,问老阿姨能否扫码?老阿姨没听明白,旁边的一位本地人给她解释比划了一通,她好像明白了,说,我们不用那东西。看来,是真正传统的买卖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我悻悻然,回家拿了现金,又赶了过来。这次,排队的队伍更长了。看到前面的顾客,一买就是十多个,我担心买不到,问阿叔,阿叔数了数,算了算,答道:“这一拨是买不到了,不过下一拨,可以。”

        好容易买到,又顺带买了几个白果月饼。在路上,我就想先一尝为乐,毕竟是年近50天命之人,还是克制住了对美食的冲动。回到家,一口咬下去,先吃掉了一层酥皮,香脆得渣能洒下来,接下来,就是满口的清香,肉嫩嫩的,不腻不柴,没有加什么香料。肉馅,有些像这里烧麦和小馄饨的馅,都是一个字:鲜,怨不得叫鲜肉月饼。想想,鲜肉和猪油的搭配,总能出来让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就像这里的馄饨,出锅盛到碗里的时候,要加少许猪大油,才能激发出鲜美的味道。

        好东西当然要与好朋友一起分享,我拍了张照片,传给胶东工作地的朋友。一名资深老饕回应道,酥皮的月饼好吃,带几个回来。

        临返回工作地的当天,我第三次来到这个小店,询问店家,店家说,不能带,距离太远,带过去,就会变味。我只能对老饕说声抱歉,带了几个白果月饼回来。酥皮白果月饼从千里之外,历经颠簸,酥皮有些脱落,品相破坏了一些,用微波炉加热半分钟,味道也很不错,比以往吃的月饼都好吃,当然,鲜肉月饼除外。

        小时候,听说过元末农民起义月饼传信的故事,当时,听老师说,这就是月饼的来历。现在想来,此话有假,月饼在之前,肯定就已经就存在,可能是通过这个方式,迅速传播到大江南北,中秋节吃月饼,才成为一种风俗,月饼也成为了一种节令食品。

        东坡先生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我想,这两位文人笔下的月饼,十有八九所指吴越之地的月饼。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到,月饼"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月饼,在江浙一带一直是小吃的一种。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想必这就是中国月饼的"始祖"。

       

小吃之月饼 小吃之月饼 小吃之月饼 小吃之月饼 小吃之月饼 小吃之月饼 小吃之月饼

        转回本文,在吴根越角之地的朱泾镇,能吃到最好吃的月饼,并不稀奇,只是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罢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