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最好的开始
令很多企业头疼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做了很多工作,或者正在做许多努力试图让一切都变得标准、规范、有序,最好是一切都可以复制,包括企业内部常见的很多培训也是出于这个目标,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正是因为这些标准、规范、有序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差。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企业在创新上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却常常收效绵薄。
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全球创新报告显示,940个世界级公司主管中,只有不足一半的人对公司创新投入的回报表示认可。而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无论企业引进最新的创新激励制度,还是培训员工学习创新企业的新锐工作方式,大家的思维依旧在习惯性的束缚中沉滞。而企业企盼创新苗头和成果,也都休眠在这种沉滞中。在努力追求创新时,企业常常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创新只有一个起点,就是企业和员工要从既存的思维框架中跳出。不从这个起点出发的努力,最终的结果都会南辕北辙。
一个即在的思维框架,是由过往积累而成的学识和经验纺织而成的一种固执的智力偏好,这种偏好包括对一个问题的固有解决办法,甚至于对一种文体一、报告固有格式的偏执……当然,好处是公司显得更规范、专业,而且不会出大的差错,但这种偏好,也往往将人们的思维紧紧地束缚其中,甚至于很多新人在加入一家企业后都强迫自己形成固有的思维。美国动画大师、著名社会政治评论家Walt Kelly创造出来的Pogo(动画角色),曾经影响了美国一代人,尤其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他有一句名言:“我们已经看到了敌人,那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的大脑多少年来构筑的模式和经验,让我们很难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例如: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仍然非常强烈地带着从工业革命时代继承下来的特质。工业革命将时间变成了“金钱”,享受乐趣被视为“提高效率”的大敌。衡量的标准,是你创造了多少产品或卖了多少商品等,而不是你出了多少新点子。而创新,却往往是在和直接的“目的”脱钩、充满自由和乐趣的情境下萌生的。显而易见,这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极大地妨碍了企业员工创新的迸发。很多事实证明,创新是一种点状的思考,而非线性的,常常要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或“顿悟”或“灵光一闪”的过程。
要真正的去创新,需要引导员工从“知”走向“不知”,不让“知”遮挡他们看向未来的视线。但是许多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例如:马上想象一个新的切苹果的工具,多半人只会联想到一些既存的刀具,而难有颠覆性的创意。所以,当企业遇到问题时,员工的头脑总是自动默认了现成的解决方式(而且这样做往往风险最纸),而既存的知识和框架阻碍了创新。但如果能够将头脑和既存的知识脱离,创意会变得思如泉涌。这种与既存知识和框架分离的境界,便是“想象力”,即,从“知”走向“不知”的路径那端,便是创新最重要的源泉——想象力的诞生地。
正如陈春花教授在2014商业评论大会上主题演讲《变化时代的经营选择》中讲到:“我们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组织的瓶颈和惯性。我们常常说改革难、转型难,很大原因是整个组织的思维惯性卡了壳。我希望从今之后,企业把“传统”这两个字拿掉,任何一个行业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是与时俱进的,不存在传统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