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

不要让自负磨灭你的自信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30人  虑察表
文|虑察表

1

近段时间好几次有人批评我,说自以为看了些书、学了点东西就开始膨胀,人也变得自负。每次听到这些话我都一脸懵逼,因为从小到大,谦虚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从未想过在自己身上会出现自负的标签。

跟他们说的恰恰相反,正因为看了一些书,我才越发觉得自己无知。正如有一句话所说,读书的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不读书的人觉得别人什么都不懂。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读过很多书,但至少,通过阅读我已经深刻体会到世界之大以及自身的渺小。

至于为什么被评价自负,我有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时候我们在别人眼中表现出的自负,大概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生活。

在他们的理解中认为,我“好心”给你的建议必须听,拜托你做的事必须做,否则,你就是一个高傲、自负乃至不合群的人。

2

只是,所谓的谦卑不自负,真的就等同于千依百顺、言听计从吗?

像蔡康永,公认是情商高的人,大家都以为跟这样一种人相处会容易感受到温暖。

然而结果并不是这样,最熟悉蔡康永的小s就评价他是既冷漠又温暖的人,而蔡康永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是大多时候他都是属于冷漠的人。他对此的解释是:

“我的冷漠来自于不关我事的事情少烦我,我得留着精力来做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这种冷漠就成全不了后面的温暖。”

冷漠和热情是相对的,而自信和自负也是相对的,言听计从的人一定不是自负的人,但也一定不是自信的人。

真正高情商的人,面对非议,仍会有足够的信心去肯定自己。

关于自信和自负的区别,我还在网上找过答案,自信是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的,而自负则是脱离了实际的盲目自信。

通过读书,不可否认我建立起了一份类似于自负的自信,因为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能从书中得到启发。正因为如此,让我足够坚定去维持自己的判断。

那些说我自负的人,只知道我拒绝了他们的意见,却并不知道我在日常的阅读中,已经等同于参考了多数人的意见。

如此看来,我的自信并没有脱离实际,那些所谓看了些书就开始自负的观点,更是无稽之谈。

甚至,正是因为看书,让我体会到世界之大继而更大程度上避免自负。

3

生活中之所以很容易把自信上升到自负,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把自信都建立在他人身上。

别人说自己好,才会相信自己是真的好,别人要是说自己不好,就马上把自己否定得一无是处。要是竟敢自我肯定,就被视为自恋和自负。

只不过连自己都否定自己的话,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呢?

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陈果教授就说过:

“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才能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信,散发出一种自由。什么叫做自信,自己相信自己才叫自信。可是现在很多人就是他人相信我才叫自信,你们觉得我好,你们觉得我厉害,我才有自信,这不叫自信,这叫他信。”

当时看到陈果教授的这段话时尤为感触,因为在自己日常的写作中就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不时会跟我说,我这样的写法不好,应该像谁谁的那种写法才好。

相信这也是每个写作的人必经之路,只要你公开写作,就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见”,然后就为此而苦恼,因为感觉无论怎么改都不会完美。

其实,在对于别人的意见,我们需要区分的是,哪些意见是真的指出自己文章里面的问题,又哪些意见只不过是读者单纯地不喜欢这种风格而已。

如果说提出来的意见是针对文中的某句句子不通顺或者有语病,那么这就是客观存在的缺点。而如果有人说你应该像某人那样写文章,那么这就是风格上的问题。

关于风格,其实跟生活阅历有密切的关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自然而然风格也就不同,与其强迫自己投其所好,还不如笃信自己的风格,吸引自己的同路人。

明知是缺点也不改正的才叫自负,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坚持做自己,那是自信。

不要因为害怕被贴上自负的标签而失去自信,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别人的意见,我们需要聆听,但更需要思考,最后自己做决定。每个人都只是活一次,没理由只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只愿活出别人想要的样子,那么到最后没有人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个世界,因为多姿多彩才美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