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2014
今天,不经意整理电脑的过程中,发现在2014年7月28日曾写过的文章,现在的我,看到了5年前的自己内心的热情,和碍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验的茫然,以及后来顺其自然的变化,好像在观影别人的故事,又感觉那么亲切。那么现在的我,如果遇到5年前的我,会有什么建议呢?我想,在回顾这篇文章之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读《假如思想有脚趾》有感
花了2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虽然不是同一天(期间赶上一次放假旅游),但是对于这本书还是颇有感受。
本书的题目很是吸引人,“思想”------这个不可量化,不可客观描述的概念,如果真的有脚趾,是不是我们就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不至于妄自菲薄或狂妄自大?是不是我们就能更清楚的认识外面的世界,不至于随波逐流而悔恨终生?
这本书讲述的是15岁帅气的男孩本-华纳趁暑假在一家鳕鱼店打工,忽然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女生,邀请他到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去找她,而这个叫莉娜的女孩在30年前就已经死了………..不明真相的本通过浴室旁的出轨来到一个仙境般的世界,这里没有四季变化、国籍和炸薯条,连狗也会说话,土著居民大都是早已离开人世的著名哲学家、诗人、先知………..本在莉娜的带领下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而精彩的哲学讨论,而他并不知道,这些辩论将决定着一位任期长达2500年的总统是否连任,同时两个人的感情也在不断接触中萌生,但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又注定没有结果……..
对于文中的哲学讨论让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又活过来了,并且立场渐渐被作者带向苏格拉底那边,即“所有人都应该进行哲学思考。每个人都必须对他所相信的东西进行质疑,并加以辩护。”对于决定,我不是一名“宿命论者”,就是并不相信我们对于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在本书的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讨论中,却将问题更加清晰化。
即使“克洛伊说过,“明天说不定我就想搬到夏威夷去住,下周说不定我就自杀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却没有讲出支持她的观点的理由”。要为这种完全自由的意志做辩护并不容易,困难到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完全自由的意志。
所以,在这个哲学争论中,“扫罗的理论----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决定要去做的每件事情,早就被决定好了。给定世界的状态和我们的心态,从理论上讲,每个人的行动都可以准确预言”是胜利的。当然,本文的作者没有说哪个想法正确,而是以一句“哦,你知道的,你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意见。”为画龙点睛之语。
毕业在即,没有容易地立刻择相关专业的我,因为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希望自己的“自由意志”作为主宰,选择真正让自己燃起热情的职业作为事业,而这一想法落实到现实却没那么容易,而迟迟没有行动,沦落为行动上的矮子。
这一思考的起源不得不追述到自己之前的经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文学尤为感兴趣,不论在班级还是自己在家里,对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都跃跃欲试,比如演讲,朗诵,文艺表演,还有对文字和语言的研究,但是后来因为涉及到工作的事情,自己没有追求本心,选择理科的原因,是将来好找工作,另外希望可以通过选择理科,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直到大学,我发现已经达到了我最初的目的,但是当我面对这些曾经的选择,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就好像一场梦,突然将我坠入到一场海市蜃楼,这个梦帮助我以不可预期的速度来成长,被时间的车轮推着走,是自己完全没有办法掌控的。是的,我在适应这个社会。
在不超出现实界限太多的情况下,确实我内心一直是决定论者,随心所欲。不过行为上,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顺利的生活方式,选择顺利的事业,到底有没有问心,却无从谈起。
或许,我该想想胡适先生的话,这样心里就舒服多了。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以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就是你所信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想近的。”
在这个情况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没兴趣了。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这样下来,即使兴趣爱好不能越位成为自己的事业,但是也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或许,这样,可以更专心的做学问。
就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接到了之前面试的一家外企公司的电话,之前因为没想好是否做本专业而迟迟犹豫,现在,或许,应该开始着手,先谋得一份职业再说。毕竟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疯子(成功的人一般都被人称为疯子)。
虽然20几岁的年纪,但是我一直喜欢啰嗦人生大道理,现在我决定抛弃这副面孔,将职业作为生存的根基,将兴趣作为粗壮的枝干。
写到这里,我想现在的我,会对5年前的我说:
1.别忘了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挥出来
2.别着急,工作慢慢来
3.设定近期和远期人生目标
别想太多,大步迈向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