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咱中国的财神爷们
引:自古至今,中国人喜欢迎请许愿“财神”,但因地域及生活习俗的不同,有人拜关公、有人祭祀灶王爷、也有人信仰妈祖……
今天,我就简单地谈谈这些财神。虽未必面面俱到,但总算可粗略供人了解。
一、正财神赵公明
说说咱中国的财神爷们在众多的财神当中,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当属正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本名赵朗,字公明,道教中,称他为赵公元帅,或赵玄坛。“玄坛”,即指道教的斋坛,有护法的含义。在汉民族文化中,赵公明既是“正财神”,也是“武财神”,司掌世间财源。
在传统道教文化中,赵公明的神像多为武将造型: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持银鞭,一手持元宝,全身战甲。
因道教的传播,赵公明的形象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但从西周到明清,正史文献中从未记载过赵公明的事迹。
赵公明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东晋时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东晋灭亡后,梁代的道士陶弘景撰《真告》一书,再次提到了赵公明。此后,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再没有文献记载过赵公明,直到元明两代,在一些神仙传记当中,赵公明这个名字才再度出现。如:元人秦子晋撰写的《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徐道的《历代神仙通鉴》,明人阙明的《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王世贞的《列仙全传》,等等。但在这些书中,赵公明多以瘟神的形象出现。赵公明真正坐上财神的宝座,接受民间香火,是在明代许仲琳写了《封神演义》之后。
关于赵公明的身世,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传说,上古帝尧时,天上曾出现过十个太阳,大地被烤焦,森林被烧毁,江河湖海干涸,城镇化成焦土,人类面临灭绝的危机。这时,一个叫后羿的神箭手出现了。他凭借逆天神力,连射九日,只留下了一个太阳。从此,天地恢复和谐,风调雨顺,黎民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而被后羿射下的九日却坠落到了青城山。其中一个转世成人,这个人就是赵公明。赵公明脱胎成人后修仙得道,他为张天师炼丹护法,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殷商灭亡后,他又被姜子牙册封为神。
当然,这种说法明显是虚构的。首先,我们不应谈神论怪。另外,单从姓氏起源来说,“赵”姓的祖先是周穆王时期的造父,而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代君王,也就是说,在西周以前,包括武王伐商时期,“赵”姓的老祖宗都还没出生呢。至于道教就出现的更晚了。道教是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
那么,真实的赵公明又是怎样的呢?
相传赵公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赵大村人。他为人诚实守信,仗义勇为,年幼时家境贫寒。起初,赵公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伐木工人,后来他积攒下了一些钱,就自己做起了木材生意。
赵公明做生意,一讲诚信,二讲仁义。一次,有个朋友向赵公明借取了百金做木材生意,这是一笔不小的钱,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相当于500多万。可是,赵公明的这位朋友很倒霉,遭遇天灾亏了本,钱没赚到,还欠了一屁股债。赵公明知道后,不仅没有让朋友还钱,还主动帮助朋友度过了难关。他当时只让朋友还了一双筷子,便抵消了所有欠账——也就是“一筷抵百金”。
赵公明为富行仁,因此义利双收。同时,赵公明还是个爱国商人,他资助国家军事行动,甚至亲自参军打仗,十分勇武。传说,赵公明还驯养了一只黑色老虎。
赵公明死后,由于他一生扶贫助困,集众多美德于一身,民间百姓爱戴他,便敬他为财神。
相关链接:祭祀习俗
祭祀赵公明的信仰,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甚至影响到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华人住地。
汉民族祭祀赵公明,大概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中国社会商品贸易渐趋活跃;二来在道教文化中,“买卖求财”是赵公明专司的主要职责之一。
清代文士顾禄在他的《清嘉录》中写道:“吴地以阴历的三月十五日为赵公明的生日,每到此日,人们都要谨加祭祀财神,或立庙祭祀,或在家中塑像祀之。此中商人祭祀财神最为普遍,河北《阳原县志》云:‘财神,各商家各供于号中。每岁正月,为财神特别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岁二月十八日,亦献戏酬之。’”
二、武财神关公
说说咱中国的财神爷们为什么关公会成为财神爷?
关公,名羽,字云长,是东汉末年名将,人称“美髯公”。尽管,他文不如仲尼,武不敌吕布,智不胜诸葛,位不及王公,却被历代君王奉为神明。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关公被后世尊为“武圣人”、“武财神”,神号“关圣帝君”,是唯一能圆融儒、佛、道三教,被社会全部阶层共同尊崇的道德楷模,与孔夫子并肩,共称为“文武二圣”。祭祀关公的庙宇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在祭拜关公。
然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正史《三国志》中,关公的传记不过九百多字,评价并不算太高。关公生前也只是个亭侯,是汉代最低一级的爵位。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关公死后,会被世人不断追封,渐成为统管儒释道三教,神人鬼三界的“关圣帝君”呢?
考证分析下来,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关公自身的人格魅力;二、是宗教的传播促推;三、是《三国演义》对世人的影响;四、是山西商人的兴起。
首先,我们来说说关公自身的人格魅力。
实际上,许多信仰关公的人并不在乎关二哥是否是神仙,能否保佑他们升官发财,他们拜倒在关公脚下,是因为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义薄云天。
《论语》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无信不立,按照西方价值观来说,做生意是一种契约关系,首先在于诚信。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具有了诚信,就具有了亲和力,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壁垒,促进相互了解,诚挚合作。诚信是座金矿。因为有了诚信就有了人脉,人脉兴旺则生意必然兴隆。世界上90%的生意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人脉,财源自然滚滚,挡也挡不住!
另外,平安就是福。关老爷一把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能够镇宅保平安的。生活过日子首要是“平安”,有了平安,才能守得住钱,留得住财。没有平安,赚再多的钱财也没有用,一次火灾、一起抢劫、一场大病,都会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经济生活从富裕变为贫困。
第二点,宗教传播促推了关公的文化地位。
公元591年,隋朝已立国十一载,正极力加强中央集权。为遏制江南地区频发的暴乱起义,晋王杨广会见了天台宗的开山之祖智者大师,拟定出借助佛教安抚民心。
当时,荆州地区百姓已普遍供奉“关公”。为佛教便于传播,智者大师在玉泉山将“关公”点化,奏请晋王杨广,封关公为“伽蓝菩萨”,于是关公便成了佛教寺院的护法神。这是中央政府对关公神位的第一次册封。从此,对关公的祭拜便提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
宋徽宗崇宁二年,山西解州盐池水溢,有大蛇藏在水下伤人,矿工不敢下水,导致盐池停产,盐税收不上来。道教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借关公名义斩杀了盐池中的大蛇,于是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因盐税几乎占了北宋税收总数的一半,是是宋朝的经济命脉,所以无形中,关公就成了大宋经济的保护神,和家喻户晓的财神爷。一时间,北宋兴起了“关公热”,全国各地都开始大肆兴起关公庙,到了宋徽宗大观年间,又追封关公为武安王,庙号义勇。宋朝末年,宋徽宗以自己的年号作为封号,以道教的真君作为神职,敕封关公为崇宁真君。
第三点,《三国演义》对关公文化的影响。
真正使关老爷万世不朽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代,《三国演义》已经成书并流传于民间。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关公塑造成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道德的完美化身,且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关公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威望愈发日益攀升。明政府则顺应民意,借关公教化百姓,仅万历年间就曾三次加封关公,使关公晋升帝位。到明朝末年,关公更被誉为“武圣”,地位同孔夫子比肩。
明末清初,《三国演义》成为了满洲人的政治和军事教科书,关公的作用,在清朝发挥到了极至。清代以前,在汉文化中,关公与岳飞同为“武圣人”。但岳飞是众所周知的抗金英雄,清政府为消除汉民族的反清意识,全力拔高关公的形象,打压岳飞在民间的影响。从清朝中期开始,历任清朝皇帝都对关公推崇倍至,甚至将关公标榜为“万世人极”的偶像,号令天下祀奉香火。
第四点,关公被尊为财神,与山西商人的兴起密不可分。
明清时,晋商富甲天下,纵横四方,他们尊信关公,总把家乡的英雄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晋商遍布全国的会馆中,关帝庙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关公的忠诚信义,更融入到了晋商的骨血中,成为他们所倡导的美德。在晋商的影响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爷。
祭拜关公需要注意些什么?
1、请“关公”到家中后,供奉前必须要先开光。
2、关公是武财神,在供奉武财神时应面向屋外,或是面向大门,这样威风凛凛的武财神一方面可招财入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不让外邪入侵。
3、关公像必须靠着墙,要与大门有七米至九米的距离,否则门口邪风太硬。且不可供奉在面对厕所、厨房、个人卧室、饭桌的附近。
4、要让关公像目光能看的很远就行,关公像目光所至范围内不能有尖物,不能有挡住关公像目光的物体。
5、“举目三尺有神灵”,关公像供奉的高度应是:造像底座与本人的头部平齐。
6、关公造像的刀位不同,作用不同。刀尖向上的含义是“索命”,用来驱邪辟邪;刀尖向下的含义是“收工”,表示家中没有不干净的东西,用来镇宅。即:横道守财,立刀索命。
三、偏财神五路神
说说咱中国的财神爷们赵公明是民间所说的“正财神”, 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
正财神与偏财神,都出自《封神演义》。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为赵公元帅,他还有四个部将,即: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
什么是“偏”?什么是“正”?其实,就是看神像摆放的位置。赵公元帅居中,所以叫正财神,另外四位部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都分居四方,所以叫“偏财神”。
赵公明和他的四大部将又被民间称为“五路神”,分别护佑:东、西、南、北、中,这五方的财运。因此,也有人叫这五位财神是路头神,或行神。清人姚富君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
五路财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间吉庆年画中常见的形象,他们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崇拜。
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老百姓会在这一天“迎财神”、“抢路头”。所谓“抢路头”,即是抢接五路财神。具体怎么接呢?那就要早早地起床,出门抢放头通鞭炮,好把财神早早地迎接进门,以此祈盼发家致富。
清代蔡云,在《吴觎》中有生动地描述:“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另外,对于正财神与偏财神,民间还有许多其他说法,历来没有定论。其中,有人认为:文武财神是正财神,而专司发横财的神仙都是偏财神。这样,民间就出现了一大堆的偏财神,如:“五显”、“五通”、光华大帝、利市仙官、招财童子……等等。
四、文财神:比干与范蠡
在我国的财神文化中,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和尚武的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祭祀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期盼财源广进,家庭富裕。
文财神自然要由文官来做。在我国的财神文化中,文财神共有两位,一位是商纣时期的名臣比干,一位是越王勾践帐下的谋士范蠡。
比干——以“忠义”封神:
比干,子姓,从祖籍上说,应是今天的河南淇县人。他是商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商纣王帝辛的亲叔叔,官至少师。
比干自幼聪明,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他是商王帝乙的托孤重臣,帝乙临终前嘱托比干要他好好辅佐帝辛。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在过去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中,一般都认为商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则一腔忠诚,因强谏纣王,却反被虐杀。其实,比干的死或另有原因。
“纣”,是“残忍无道”的意思,是周人强加给帝辛的谥号。实际上,历史上的帝辛并不是一位昏聩的君主,商朝更不是因帝辛宠溺苏妲己而灭亡。
今天,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认为导致商朝灭亡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帝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经营东南地区上,造成中原政权统治空虚,为西周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帝辛没有解决好东夷族的俘虏问题,造成牧野之战中,由大量东夷族俘虏组成的商王朝军队临阵倒戈。第三点则是,周人的祖先叫“弃”,是黄帝的玄孙,尧帝时的农师,也就是中国农业的老祖宗后稷,商王太丁曾诱杀季历,商周之间是世仇。周人预谋灭商已久,从古公亶父就已开始,历经几代君主的苦心经营,历时超过百年。武王灭商时,若天下三分,周人已得其二。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曾有过一段分析。
毛泽东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周武王灭商后,为维护西周政权的统治合法性,曾篡改历史,恶意栽赃帝辛,嫁祸苏妲己。实际上,帝辛不是昏君,苏妲己也只是一个通音律,善舞蹈的女人,至于比干的死因,还需更多史料考证。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中国的“财神文化”中——“忠”的地位十分重要。民间供奉比干为财神,就是敬重比干讲求“忠义”,就是在时时刻刻告诫我们自己:追求财富的方式方法要正当,要讲法律道德,要有良心底线。
范蠡——三穷三富真财神:
中国人祭拜的财神很多,但只有范蠡是古今公认的“商圣”。《史记》中,司马迁曾评价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首先,范蠡是一位经济学家,然后才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年少时,范蠡偶遇计然公,得到了计然公的亲传,从此学识大长。
范蠡是吴越争霸中的风云人物。当时吴国崛起,对长江中上游的楚国构成了威胁。楚宛令文仲与范蠡相识。因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范蠡出身贫贱,为施展才华,便听从文仲劝说,经吴入越,一同辅佐了越王勾践。
范蠡在吴越地区从政20多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阻,被吴王夫差在夫椒击败,仅带领5000士兵突围,困于会稽。后来,勾践采用大夫文仲的建议,赠美女宝器买通吴国太宰伯嚭,屈辱求和,才被夫差放归。此后,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在20年后,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
在勾践灭亡吴国的过程中,范蠡居功至伟,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所以选择了功成身退,带家眷门徒乘舟,沿海路去了齐国。临行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仲,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仲不听,终被勾践赐死。
范蠡到了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在海边辛勤耕耘,勤奋治产,没多久,便积累了家财数十万金。齐王听说后,就将范蠡再度请出山,拜为卿相。范蠡在齐国为相三年,随即感叹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散尽钱财,只带少数贵重物品,悄悄地离开了齐都,逃到了陶地。在陶地,范蠡自称陶朱公,做起了物流生意,没用几年,就再次积累出了家产万金。
范蠡是一个智者,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逝世于公元前448年左右,无疾而终,活过了鲐背之年。后世对范蠡有一个评价: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经商智慧历来为民间推崇敬仰。河南省鹿邑县有《经商十八忌》,就是假托在范蠡名下的经商宝典,句句都是金玉良言,是中国儒商的道德规范,现存录于下,与君共享:
《经商十八忌》
1、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5、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6、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7、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8、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16、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8、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五、准财神:刘海蟾
在中国的财神文化中,有一类神仙被称为“准财神”,意思是说,这一类神并没有得到“财神”的封号,但也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一部分财神的职责,而刘海蟾,就是最具代表的一位。
刘海蟾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名操,字宗成,又字昭远,号海蟾子。刘海蟾的出生地是今天的北京地区,他是大辽燕主刘守光的丞相,平生崇尚黄老之道,元世祖忽必烈曾封他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刘海蟾曾受正阳子吕洞宾的点化,是一个悟后弃富的道士。相传,有一天,吕洞宾来见刘海蟾。刘海蟾以礼相待,吕洞宾就为他演示了“清净无为之示,金液还丹之要”。吕洞宾先向刘海蟾索要了10个鸡蛋和10枚方孔钱,然后一钱间隔一个鸡蛋,把鸡蛋高高地叠起成塔状。刘海蟾看后惊呼说:“这也太危险啦!”吕洞宾便对刘海蟾说:“居荣禄,履忧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刘海蟾顿悟,解去相印,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拜吕洞宾、钟离权为师,隐居终南山,修道成仙。
原本,刘海蟾与财神无缘,但民间以讹传讹,根据刘海蟾的号“海蟾子”,联系到了金蟾,又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牵强附会出了一个“刘海戏蟾”的传说,这才使刘海蟾成了偏财神。据说,金蟾以金为食,刘海蟾捉金蟾时,常用一串金钱做诱饵,像钓鱼一样。所以,民间又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说法。
六、藏传佛教之五姓财神
说说咱中国的财神爷们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信仰,在藏传佛教中也有财产文化,即:藏传五姓财神。
财神,梵名为Kubera,即瞻巴拉,译作“丑身”或者“布禄金刚”,因此五姓财神的法相都比较健硕,且面带愠色。五姓财神是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都供养的五位财神护法。他们按照身色的不同,分别称为绿、白、红、黄、黑,五色财神。这五姓财神有共同的陀罗尼咒语,是求财的真言。
黄财神:藏拉色波
首先,我们来说说黄财神。黄财神的藏名叫藏拉色波,位居五姓财神之首。据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时,各方的妖魔鬼怪都跑去捣乱,多亏藏拉色波见义勇为,奋勇庇护,才使得众多比丘安然无恙。后来,藏拉色波受释迦牟尼佛点化,成了佛教的大护法神。
白财神:臧哈嘎玻
白财神藏名叫臧哈嘎玻,又名白宝藏王,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身。相传,印度高僧阿底峡晚年入藏,开始弘扬佛法。一次,在去南海拜访观音菩萨的路上,阿底峡遇见了一个贫病交迫,即将饿死的人。阿底峡是出家人,他身无分文,没有办法救助这个穷人,眼看着穷人痛苦挣扎,他黯然落泪。这时,恰巧观音菩萨经过此地,见阿底峡哭得伤心,问明原委,也被阿底峡的慈悲心深深感动。观音菩萨流下了两滴清泪,左眼一滴化为救度佛母,右眼一滴化为白财神臧哈嘎玻。在臧哈嘎玻的帮助下,穷人终于得到了救助。
红财神:杰吉多吉
在密宗里,红财神比较特别,他的藏名叫杰吉多吉,汉名叫大威德金刚,或大威德明王。红财神的造像是三眼三面,右手当胸执如意宝,左手托吐宝鼠或颅碗,胸前则坐着手脚张开,与红财神紧紧纠缠拥抱在一起的明妃。明妃,本名毗那夜迦,汉名金刚无我佛母。在《四部毗那夜迦法》中记载了一个神话故事,说:观世音菩萨悲悯天下众生,运用慈善法力变化成女人毗那夜迦,她来到明王杰吉多吉的住地。明王受到美丽的毗那夜迦感召,从此皈依佛教。藏传佛教中,男女相拥代表了“双运”:男性代表了慈悲,女性代表了智慧,慈悲和智慧必须相结合,才能孕育出健康的生命。同样,做人不能只讲智慧没有慈悲,也不能只讲慈悲没有智慧,只有慈悲与智慧“双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绿财神:藏巴拉姜固
同红财神一样,绿财神也有三只眼睛。绿财神藏名叫藏巴拉姜固,又称绿布禄金刚,是东方不动佛的化身。相传,释迦牟尼佛嘱咐不动佛,要为一切贫苦众生转大法轮,帮助众生积累善业,增长财富。所以,在藏教中绿财神是一位非常利益事业的财神与护法神,能净化众生厄运,使众生资财富饶,德慧增长。
黑财神:臧拉那波
最后一位五姓财神是黑财神。黑财神藏名叫臧拉那波,又称黑布禄金刚,他也是东方不动佛的化身。相传,古印度时有一个又小又穷的国家,国库空虚,百姓难以维生,国王实在走投无路了,就打算投江自尽。这时,水中出现了一个肤色黝黑的小孩,他听国王讲明原委后,就把国王带到一间水晶房子中,嘱咐他在里面修行六个月。六个月还为到,小黑孩就再次出现了,而这个时候,水晶房子里已经堆满了金银珠宝。当然,小黑孩就是黑财神臧拉那波。臧拉那波可消除怨敌、偷盗、病魔等障碍,驱除所有恶运纠缠,由此使信奉者财富增长。
七、大黑天财神
财神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解放以前,西藏地区因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少,病死率高,缺医少药,所以才会有主持正义的黄财神藏拉色波、慈悲为怀的白财神臧哈嘎玻、代表生育的红财神杰吉多吉、负责转生轮回的绿财神藏巴拉姜固,以及能够消除偷盗的黑财神臧拉那波。同样,大黑天财神也是藏教的重要信仰,因为大黑天是一位善于看病的神。
大黑天(梵语:Mahākāla,藏语:Gonpo)又意译为大黑、大时、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或者直接音译为摩诃迦罗、莫诃哥罗、玛哈嘎拉等名称。该神本是婆罗门教湿婆(即大自在天)的变身,后被佛教吸收,在密宗里,大黑天是重要的护法神,是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降魔时呈现出的忿怒。
大黑天是专治疾病的医神,同时也是厨房神、冢间神、战斗神,和福德神。大黑天能保护众生食物丰足,古时候,在东南亚及我国南方,百姓厨房和仓廪多供奉大黑天。大黑天也常守护亡人的坟墓,所以又得名“冢间神”。相传,大黑天有数不尽的鬼神眷属,他们都擅长飞行和隐身,在战争中能保护那些信奉他的人,因此大黑天也被视为战神。此外,大黑天和他的眷属七母天女,能赐予贫困者福德。
随佛教的传播,大黑天的信仰几乎遍及中古时期的东亚。早在公元8世纪,中国内陆地区的一些寺院就已把大黑天供奉在食堂中了。考古发掘出的西夏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黑天刻本。云南、内蒙、西藏、以致日本,在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也都有信奉大黑天的文化表现。
八、观世音、灶王爷、妈祖
在中国的财神文化中,有一些神类似于“准财神”,但因宗教文化不同,或信仰地域不同,他们或护佑众生,或保一方平安,却也都常常被人们当成财神供养,祈福纳祥。比如:千手千眼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主管千家万户米粮的灶王爷,以及沿海渔民多会祭拜的妈祖,等等。
普度众生的观世音:
在中国,对观音的信仰非常普遍,至迟在宋代,就已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观世音菩萨是千眼千手,大慈大悲,几乎无所不能的化身。
但是,观世音菩萨的祖籍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观世音是释迦摩尼佛的弟子,是正佛,所以又称“菩萨”。观世音的梵文是:AvaIOKite’svara,音译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意译为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关于观世音的由来,有很多传说。《悲华经》记载,在古印度刚提岚时代,转轮圣王无译念的长子不眗,向释迦摩尼佛许下誓言,为佑护天下众生脱离苦海,他愿经历无数劫难,于是被佛祖点化,修得千眼千手,授记为观世音。需要注意的是,在《悲华经》中,观音是善男子的形象,而不是善女子。
佛教是东汉时期被引进中国的,至多到三国时期,观世音也随佛教一同传到我国。如《华严经》中所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以前,我国的观世音造像与印度一样,都是男子形象,留有两撇胡须。唐以后,观音的造像才逐渐定型,成为一身素雅,神情庄严,风姿飘然的女性。
随着时代文化的演变,观世音文化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儒、道思想融合,对观世音的身世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说。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观世音菩萨是慈航大士下凡,古代妙庄国的公主,名叫妙善。妙善从小心地善良,由大香山中的老奶妈养大,长大后她苦读佛经,惩恶扬善,在南海紫竹林休炼,成为观世音菩萨,从此普度众生,有求必应。
主管吃饭问题的灶王爷: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一直都是大问题,所以向灶王爷求富贵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是厨房之神。有人称他为“灶王”、“灶君”、“灶君公”,也有人称他为“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北方人则习惯地叫他“灶王爷”。
中国是一个信仰多神的国家,“灶神”可能是中国人最早祭祀的神仙。商周时期,民间就已开始祭祀灶神。秦汉以前,灶神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并为“五祀”,共同保护一家平安。
起初,灶神没名没姓,直到魏晋以后,才有人给灶王爷入户起名,但因地域不同,灶神信仰各异,灶神的姓名也不一样。冀中地区供张奎和高兰英为灶神;而《灶书》中则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
至于灶神究竟是男是女,这也是个说不清的问题。汉族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男女并坐,被称为灶君和灶君夫人。一些经学家们则认为,灶神是老妇,或美女,而在《敬灶全书》中:“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是男性。或许,中国约有4亿个家庭,就有4千多位灶神吧?不然,如果只一位灶神,又怎能管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呢?
传说,灶神有两位随侍,一位捧“善罐”、一位捧“恶罐”,他们将一家人的言行随时记录,然后保存到罐中,每年腊月二十四晚,灶神就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的工作,到除夕当天再返回人间。但是,中国人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谢灶”, 谢灶的贡品多数都是又甜有黏的食品,如:麦芽糖、猪血糕、汤圆等,图的是用小恩小惠黏住灶神的嘴,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能多帮自己说两句好话。
海家民守护神妈祖:
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心目中的海神,也被称为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天上圣母、湄洲娘妈等。妈祖专司护佑海上渔民及船只。在中国沿海居民的心目中,妈祖就是他们的财神。
妈祖不是一位虚构出来的神,而是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妈祖本姓林,单名一个默字,生于宋建隆元年,是福建莆田湄洲,林愿的第六个女儿。
林默自幼就与众不同。她看书过目能诵,且能理解书文含义。当时,林家常与道士往来,总有修道或通晓巫术的方士住在林家。宋代道教兴盛,道士们追求炼丹修仙,因此掌握了许多天文、医药、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林默与道士们接触的多了,也掌握了一些“奇巧之术”,因此年龄虽小,却见识超凡,可以根据草木异象,风云变化,察言观色,推知出旦夕祸福。
北宋时期,中国海上贸易发达,海事活动频繁,但当时人们对大海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海难致死者无计其数。林默知道一些天文知识,因此常能准确地预报出海上的天气变化,使渔民们避过台风等自然灾害。因林默的父兄就死于海难,所以林默常出海营救落海的渔民或商人,加上她懂得医护,沿海渔民及往来商旅,被她救活无数。一次海上救援中,林默不幸遇难,当时仅28岁。相传,有一次一支商贸舰队抵达福建,但天色已黑,风高浪险,找不到港口的位置,无法靠岸。当时台风即将来临,情况万分危急,林默知道后,情急之下竟点燃了自家的房屋,用熊熊大火为船只引航。
湄洲的渔民都非常感激林默,把她视为龙女、神女,敬爱崇拜。林默遇难后,当地百姓们悲痛欲绝,谁都不愿意相信,到说林默已羽化升天,成了海神,依旧在护佑他们平安。
林默的功德得到了历代帝王的认可,由此从民间神,提升成了官方的航海保护神。从宋到清,妈祖曾被受封褒奖过36次,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从莆田到福建,到中国沿海,再到海外。今天,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6000多座庙宇供奉着妈祖。
九:和财神有关的那些事
1、新年送“穷神”
要迎财神,先得送穷神。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过新年一定要送穷迎福,穷不送走,福不登门。
相传,“穷”本是帝尧的部下,他提倡俭朴,身体力行,所以在上古时期,“穷”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但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出现,“穷”字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
早在唐代,送穷的风俗就已大盛,一些文人还留有《送穷诗》、《送穷文》。如,唐代诗人姚合就曾写道:“年年到此时,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开,无人不送穷。”
到了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对后世民间风俗的影响颇大。传说,姜太公师从元始天尊修道40年,72岁下山,受结拜兄弟宋异人做媒,娶了68岁的马氏。马氏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对姜子牙成天只知道读书,不思赚钱养家十分不满,就主动提出了休妻。后来,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功成名就,马氏知道后就厚着脸皮来找姜子牙,希望复婚。姜子牙把一盘水泼在地上问马氏:“泼出去的水还能再收回吗?”马氏听了,羞愧难当,掩面而泣。后来,姜子牙感念夫妻一场,却又恼恨马氏,就封马氏做了“穷神”,即:扫帚星。从此,只要马氏走进谁家,谁家就会变得穷困潦倒。不过,马氏总算还有点良心,为了庇护那些生活无依的穷苦百姓,她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见“破”即回,不进“白屋”。民间百姓知道了这条规矩,为了躲避穷神,便有了过年贴挂签的习俗。在旧中国,每到新年,人们都会把纸张剪破,做成一条一条的挂签,贴在门上和窗户上。据说,马氏见到这些破纸签,也就不会再登门败家了。
其实,马氏只是《封神演义》中虚构出的人物。上古时期,还没有人姓“马”。“马”姓的祖先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他的封地在马服,以居邑为氏,才有了马姓。姜子牙真正的妻子姓姬,上古中国,姜姓是最有权势的部落之一,是神农氏和炎帝的后代,而姜姓和姬姓,则是对偶婚的部落联盟。
2、“破五”迎财神
早在唐代,中国民间就已有送“五穷”的习俗了。“五穷”,也叫“五鬼”,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在汉族的年俗中,每到正月初四这天,都要扫房,送穷土,把穷五娘扫走,到了正月初五这一天,便开始放鞭炮,商号开张,送走穷神,迎接财神,即老百姓常说的——“破五”。
按照中国的传统民俗,“破五”这一天有很多禁忌,如:在这一天里不准妇女串门,不能用生米做饭,而且还必须得吃饺子。
传说,正月初五迎财神的这一习俗,和唐代民间首富王元宝的故事有关。王元宝,原名王二狗,起初是一个蚕丝商人,一次货物被盗,让他倾家荡产,但就在他打算悬梁自尽的时候,财帛星君李诡祖突然显身,嘱咐他:不要轻生,如改做琉璃生意,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并赠予他一枚元宝作为本金。从此,王二狗开始贩卖琉璃,几年以后,果然成了长安首富。
王二狗富贵以后,他感念财神爷的恩赐,更名为王元宝,不仅在家里和商号中祭拜财神爷,还捐善款建造了财帛星君庙,并聘请国内高道主持,四时供奉,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初五商号开张时,王元宝都要早起到财帛星君庙上香,又因为王元宝是名动长安的巨商,他的行为也促使长安百姓纷纷效仿,久而久之,正月初五迎财神便成了民间百姓的固定节庆。
在中国,有些地方把“破五”称作“小年”。一般来讲,“破五”迎财神要准备鲤鱼,因为“鲤”通“利”字,取利市的含义,“破五”这一天商店开始营业,要讨一个大吉大利的彩头。
老北京有首民谣,叫《爆竹一声把张开》,说:“鞭炮一响把张开,招财童子两边排;增福财神中间坐,增福增禄又增财。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四撒摇钱树,五撒聚宝盆,五子登科六六顺。”
在旧上海,每年的正月初四或初五,所有商家店铺都要接五路财神。在这里五路财神并非实数,而是泛指所有财神。对于上海商界来说,接财神是头等大事,店家们会在客堂中间挂上五张财神爷的神码,供奉上猪头、雄鸡、鲤鱼,称为“三牲”,以及蜜枣、桂圆等干果。再取一条活鲤鱼,在鲤鱼的眼睛、前胸都贴上用红纸剪成的小元宝,再用红线把鲤鱼系在房梁上,鲤鱼头必须朝里,表示招财进宝,等祭祀后,再把鲤鱼放生。
3、什么叫“新年大吉”?
根据中国人的习俗,祈福求财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民间百姓认为,当我们处于某一时间段的开端,如一天的清晨,一年的开始,特别是在新年第一天的清晨,是祈福纳祥的最好时机。
传说,每到新年的第一天,在五更时分,天宫的南天门都要打开,只有运气好的人才能看到。一旦看到南天门开了,就要赶紧准备好箩筐,因为南天门一开,不仅会有金银珠宝从天而降,金鸡也会从南天门跑出来,谁要是捉住它,不仅会好运一生,等天亮了,金鸡还会变成一大块黄金。
《神异经·东荒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在扶桑山上有一只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所有的鸡都开始鸣叫”。所以,在民间习俗中,正月初一被人们称为是“鸡日”(吉日)。在新年的第一天里,人们最常说的一句问候语就是“新年大吉”。“吉”字的含义是大吉大利,而且与“鸡”字谐音,寓意着“金鸡报晓”。说到这里,还有一件趣闻。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在他登基时曾吟过一首名为《金鸡报晓》的打油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首诗虽然作的俗不可耐,但出自皇帝之口,立马就不同凡响了,它标志着明王朝对中国276年统治的开始,也标志着天下归心。
4、蛇盘兔,必定富
说说咱中国的财神爷们在中国的财神文化中,有一些被视为“灵物”的动物,它们也常常被人们当做财神进行供奉。
比如,传说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是先造的六畜,然后才造的人,因此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六,是“六畜”之日:正月初一为“鸡日”、正月初二为“狗日”、正月初三为“猪日”、正月初四为“羊日”、正月初五为“牛日”、正月初六为“马日”。另外,在新年的餐桌上,一定要做整条的鲤鱼。鲤鱼也被称为是“元宝鱼”,“鲤”字的谐音则是“利”字,吃鲤鱼的时候,鱼头要朝向一家之主,由家主在鱼头附近夹第一筷子,而且鲤鱼还不能在当天吃完,要做到年年有余(鱼)。
除六畜和鲤鱼外,蛇和兔子也被民间百姓看成是富贵财富的象征,正所谓:“蛇盘兔,必定富”。
早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有记载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实际上,在整个古代吴越文化圈地区,都普遍存在着“蛇神”崇拜,人们训养蛇看家护宅,抓老鼠守护粮仓,把蛇看成是财神、仓神、宅神。在我国浙江奉化地区,流传着“青龙盘水缸,黄龙盘粮仓”的说法,当地人认为,如果谁家的粮仓里发现了蛇,那这个家庭将来一定会兴旺发达。在民间,许多年画剪纸作品的题材都和盘蛇有关,因为盘蛇就好像粮仓的顶盖,象征着丰收。
蛇能看家护院,兔子则善于繁衍。在中国的财神文化中,蛇象征着守财,兔子则代表着敛财,因此就有了“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一些老百姓相信,属蛇的人和属兔的人结婚会是最理想的姻缘,不过最好是男属蛇女属兔,如果是女属兔男属蛇,不免出现乾坤移位,阴盛阳衰。当然,这些都是民间迷信的说法。
5、说说“饺子”文化
每逢佳节,北方人常喜欢吃饺子,这里边的说法很多。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破五”这一天是要吃饺子的,因为这一天要迎财神进门。饺子的外形像元宝,吃饺子就是图一个富贵发财。另外,在一些北方地区还有“吃饺子,捏小人嘴”的说法。因为包饺子时要用力捏紧饺子口,才不会让饺子馅露出来。所以“破五”这天吃饺子,也有让小人在来年闭嘴,少说坏话的目的。
除了“破五”外,在入伏、立秋、立冬、冬至,这几个气候变化的时间点上,北方人也是要吃饺子的。
所谓“头伏饺子二伏面”,这一习俗和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密切关系。“三伏”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日子,这个时候北方农民“苦夏”,多会选择避暑。而入伏的时候,又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都有些白面,老百姓便利用农闲打打牙祭。
立秋了,经历三伏,许多人都会变瘦,而民以食为天,民间也就有了“以肉贴膘”,在立秋丰收时,炖肉包饺子,“贴秋膘”的风俗。
略过立冬、冬至不提,除夕夜,年三十吃饺子是最有讲究的。早在明清时期,北方还民族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就已盛行。年三十的饺子一定要在午夜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再吃,这时是农历新年的开始,“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更岁交子”的含义,以祈福“喜庆团圆”, “吉祥如意”。
另外在南方,饺子也被称为“浑囤”,据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令世界不再混沌,同时也寓意农业丰收,“粮食满囤”。
九九归一没说完:
财神最初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但财神的出现恰表达了民间百姓希望发财致富的世俗愿望,他们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精神依靠。
财神文化的出现,与社会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近代的财神文化,大约产生于宋代,这不仅仅与商人和民间百姓的信仰有关。实际上,对财神文化的推崇,有社会民间信仰的需要,有不同宗教传播的需求,也有国家政治的需求。财神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各个阶层共同需求的结果。
在中国的财神文化中,除上文所说的财神外,由于种种因素,被供奉为财神的人物及杜撰形象众多。
如: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名臣李规诡祖,由于他在世时安抚流民,敦行教化,与民休息,因此得到人民爱戴,在他殁后被唐明宗赐封为“神君增幅相公”。有人把他与比干、范蠡并列,成为又一位文财神,人们还尊称他是:增福真君,福善平施公。
此外,还有道教中的三官大帝、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和合二仙(寒山与拾得)、福禄寿三仙、沈万三,以及韩信,甚至包括布袋和尚、善财童子与土地神,都是民间信仰中的财神。
好了,尽管还有这么多的财神爷没有一一道来,不过笔者在这里偷偷懒,说句恭喜发财,祝各位读者富贵绵长,恭喜发财。
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