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鱼(5)房子,房子🏠

文/jadecode
01.裁缝师傅
音乐学院旁边的弄堂里有个小小的裁缝店。家里有什么需要修改的衣服,我都会拿到这儿交给裁缝师傅。师傅大概50岁左右,手艺很好,动作也非常麻利。我多数时间会在一旁边等边和他聊天。聊着聊着,衣服就改好了。
他是江苏人,来上海有些年头了。因为手艺好,找他改衣服的人很多,似乎总有做不完的活。他说旁边音乐学院里,很多名人在成名之前都找他改过演出服的。有次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收个徒弟多好。”
没想到他摇摇头:“现在的徒弟,是你教他东西还要付钱给他,还得包吃包住。哪里像我以前,拜师学艺整三年,给师傅烧饭打杂。现在全反过来了。”
裁缝师傳这儿来往的人多,像个小据点。他后来干脆兼做租房中介的角色,哪家有房子出租就到这儿告诉他,而谁想租房也过来问他有没有房源。收费比外面中介低很多。
有一次我看到店门口的一张凳子很有古风,虽然有些破旧,但看得出做工精细,是卯榫结构的,应该有一些年代了。我就问他卖不卖。没想到他回答说,放这儿就是卖的。我这才知道他还兼卖旧家具旧唱片什么的。
“没有办法呀,儿子毕业留在上海工作了。薪水说起来每月有一万来块,可是没有房子啊,他结婚怎么办?我来上海十多年,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买房啊。当初便宜的时候没有买,现在更买不起了。我改多少衣服,也不如当初随便在上海哪里买套房呀。”他的话里充满了懊恼。
原来裁缝师傳一直都是租房居住,他太太也嫌弃这边住房条件差,几年前回江苏老家了,留下他一个人在上海。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帮儿子买上婚房啊!”
看着他失落又迷茫的眼神,我一时之间竟有些语塞。
02.猪肉档夫妇
我几乎每天早上在送好孩子上学之后,会到旁边的菜市场去买菜。我买菜喜欢在固定的档位,蔬菜,鸡鸭鱼肉,鸡蛋,海产,干货等等。而且从不讲价,一来二往,大家都很熟悉,几乎每个档位都给我最新鲜的货,通常一路买一路聊。
有次有个朋友陪我去菜市场,简直要惊呆了:“他们好像都认识你?你怎么和谁都能聊上几句啊?还有你就这么相信他们,说多少就给多少?”
“我数学不好,多一点少一点其实无关紧要的。你看看,这些菜多新鲜!买菜就该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儿。”
“我真是服了你了!”朋友看着我笑着摇摇头。
有一次,我正在银行办理公司业务,人超多,只好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等候。正无聊间,有个人从后面拍了拍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菜场卖猪肉的女摊主。
“我过来换零钱,等换好了,再打电话让我老公过来帮我拿。”
菜场里卖猪肉的摊位很多,但从第一天起我就在这对夫妻这儿买肉,从没换过别家,或许这就是缘分?
这对夫妻一般是女主招呼客人,称好肉,男主再按客人的要求切好包好。女主热情好客,男主话则很少,只有碰到我这样的熟客才会笑笑打个招呼。他切肉技术一流,动作麻利干脆。夫妻俩配合默契,生意比旁边的摊位好了许多。
银行里前面排队的人还很多。女摊主在我旁边坐了下来。看着她脸上溢出的笑意,我问道:“今天心情这么好?”
“我儿子专升本,考上苏州大学了。”女摊主藏不住心中的喜悦。
“这么多年,我和他爸在上海卖肉,把他一个人扔在老家。有一段时间他叛逆,玩游戏,最后只考了个专科。我和他爸一直觉得没有好好管教他,心中觉得亏欠他啊。没想到他在舅舅的劝说下突然醒悟了。我也放下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了。”
“我们省吃检用攒了钱,前几年在上海买了房子,就想着他将来到上海来。现在他读了本科,毕业后在这儿应该好找工作的。有了房子,再也不会像我和他爸那么辛苦了……”
女摊主神彩飞扬,我似乎也看到了几年之后他们一家人团聚上海的欢乐情景。
03.夹缝生存的南北货小店
这些年,人们渐渐注重养身,大衔小巷里的干货店应运而生,但大多价格贵,开不长久。
我认识的这家干货店开在某小学的旁边,据说巳经开了十多年了。小店门面不大,就十平米左右,房子差不多是毛坯的状况,但里面的东西真是应有尽有。从小米到西洋参什么的都有。上海的爷叔阿婆到了冬天习惯进补,芝麻核桃粉是标配。所以每年一到秋冬时节,店里总是人头攒动。
我也经常光顾这家小店,除了芝麻核桃,也买些土特产品。店里货品的价格通常都比外面其他的店来得低些,而货品质量也很好,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所以回头客很多。老板娘也常常会向客人介绍各种食疗的方法,男主人则负责磨名种粉。他们后来又进了台大功率的磨粉机,就是西洋参也能磨得很细腻。
就是这样一间生意兴隆的小店,有一天老板告诉我他们要关门了,原因是房租涨了很多,要不就得提高货品的价格,但他们并不想这么做。他们陆续看了一些店面,都因为租金过高而放弃了。
老板娘最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不再租店面,回家在网上卖。
我费了番功夫才找到干货店的新址。这是里弄房屋底楼的一间,面积不大,里面堆满了从店里搬回的货物。中间还摆放了一张小饭桌,老板夫妇正在吃中午饭。
“生意好吗?”一进门我就问老板娘。
“还不错,都是老客户。过路客就没有了。”老板娘放下筷子,热情地迎了过来。
闲聊之中老板娘告诉我,这间房他们租了好多年,房主一直没有涨租金。现在因为要放货,他们在楼上另租了一间亭子间居住。
“现在没有租金的压力,生意少点也没关系的。”老板娘毎天在微信上发店里货品的信息,生意虽然远没有以前好,但也还过得去。
“你们在上海也没买房吗?”想到他们夫妇居住在不到十平米的亭子间,我八卦地问道。
“买了,买了,就在离这儿不远处。以前买的,要是现在哪买得起呀。我们一直租出去的,用租金来还贷款,今年刚刚还完,现在净得租金。我儿子现在上大学,等他将来结婚,他就有房子了。”男主人言语里满是骄傲。
原来他们在上海开店近二十年,攒了一套房子,夫妇俩却从未舍得去住上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