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后感
"凤凰,汇聚着世间所有的美丽,集合着世人对人生最美好的憧憬,隽永而不遥远,神秘而不陌生。
唢呐,时而高亢激昂,如战马嘶鸣;时而委婉低徊,如泣如诉。极致地奔放着生命,如歌般地演绎着人生。
如今,百鸟不在,凤凰也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孤独的唢呐却还在厚厚的尘埃下,梦幻着涅槃。
网络图片这是焦三爷的扮演者陶泽如在《百鸟朝凤》的首映礼上朗诵的诗歌。
这是应该用一种低哑深沉的音调去能读得出那种豪情壮志却因现实而苍凉的无奈,一如电影的结尾。
网络图片觉得写得挺好的,贴合这部电影的两大关键词"凤凰"和"唢呐",也写出了这部电影的精神。所以就顺手摘过来了。
这是我目前为止所看到的第一部用唢呐为题材的电影,挺特别。唢呐,其实,给我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或者很好。因为一平时唢呐出现在生活中无非就是红白喜事或者祭祖,在我家乡那边,更多的是用于丧事,又悲又尖,不绝于耳,聒噪。一听到唢呐声,首先第一反应是谁家哪个谁走了?二是唢呐形如喇叭,发出的声音也如大喇叭那样洪亮无比,一吹,方圆十几里都能听到,给我感觉是侧重于声大,并没讲究什么音律节奏。也不如其它乐器那么悠扬悦耳动听。也许是我平时听到的唢呐都是非常简单粗暴,也许也是我鉴赏能力有限。
网络图片后来,特意去听了几遍网上的《百鸟朝凤》音乐,总体轻快,声音清亮,里面有各种模仿鸟叫,生动形象,比较调皮,调子时高时尖,时快时慢,起伏跌宕。
说老实话,这首唢呐曲给我感觉并不像用于丧事,虽然我不太懂怎么去听,但这首总体风格都比较轻快活泼的,用于伤心难过的丧事,还是觉得怪怪的。也许也是我想法偏颇,谁说丧事演奏的乐曲就必须悲天悯人,呼天抢地的?
再看回百鸟朝凤的相关网络解释: 朝:朝见;凤:凤凰,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不管是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还是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对老百姓来说,都是件可喜可贺的喜事。从此角度出发,欢快的曲调并不相违背。只是我们容易用惯性思维考虑事情,习惯标志化。
这部电影虽然总体情节、画面和节奏较为温和,没有美国大片各种场面宏大的特效效果,也没有青春电影里面的各种霸屏美女帅哥,更没有某些电影只为娱乐大众的恶俗恶搞。可是,看完后就是让人揪心且意犹未尽加深思。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为什么不伤大雅的传统手艺会被时代挤压舍弃,得不到重视?
为什么这部片这么优秀却因为被定义为文艺片并认定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被搁置被忽略被冷落,直至两年后才公之于众?还要制片人下跪求情增加排片量?
为什么现在电影院里面和电视剧大部分是播放各种情节对白都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没什么创新的电影电视剧?只因为普罗大众都只爱通俗?
据闻有很多创新的不错的文艺电影因为无大明星撑场、无物力财力大规模宣传,即使获得各种国内国际大奖,依然会被定义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渐渐被埋没,无法与大众见面。
我是不懂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也不懂一部电影的诞生到面世要经历多少重重障碍。可是,造就大众热衷各种恶搞娱乐享受,媒体网络各种无处不侵的铺天盖地的宣传,甚至到麻木从众的个人就没有丁点责任吗?归根结底,钱在作怪。
然而,愤懑责备并无卵用。一个愤青能做之事就是默默地掏钱,叫上亲朋好友,去看看这部难得的不是为钱而拍的实实在在的电影,尽绵薄之力。
(备注:2016.6.2.23:47补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