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天长地久
《目送》,是阅读作家龙应台的第一部作品。那还是在大学的时候,读了有两遍。当时在本子上有摘录,现在翻看起来,心里越发觉得喜欢,个人觉得龙应台的文字里有一股英气,这很难得;又像是山间的清风朗月,读来胸中洒落,是好文字,好文章。
最近看了她的新作《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封面上的,是长野里的一只小鹿吧。寓意寻找、回归、吉祥。
很美的名字,送给世间最美的人依然是承述亲情,对象十分明确,同时她对自身的角色也有了更加清醒地自觉,所以这是一本身体力行之书,反思总结之书,也是感恩之书。
我想,作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来自于思想和见识,她经历丰富,曾长期交流学习于欧美国家,所以显得开放、自由、包容。
一个人的成长与周边环境是有很大影响的,她感恩母亲,是因为母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母亲可言语可交流的悠悠岁月里,自己却一直忙于工作而疏于长久的陪伴和体贴,所以这就加深了内心的愧疚。这是引起广大读者广泛共鸣的地方。作为一名读者,自己与作家龙应台的年龄相差将近半个世纪,相比较而言,自己父辈的成长环境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没有连年的战乱。可是他们的付出却是相同的,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割舍子女外出求学匆匆别离。父母辈深深地明白此间的矛盾,也明白这其中需要牺牲,所以他们就自行地,也是无怨地承担了。
在新书里,作者多次谈到了死亡这个话题。我不知道有些老人是否来得及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患了痴呆症,从此无法表达;我不知道有些年轻人是否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或因为意外就突然遭受了死亡;我知道有些婴孩还不具备思索的能力,就因为事故失去了成长。死亡是一个难言的话题,在老年以前是这样的,等步入了老年,在同龄人之间才可能论此于茶余饭后。不过,有一点我是确定的,那就是一个人只有经历过身边人的死亡,他才可能去比较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我粗浅地以为,面对死亡,儒家是直面的,道家是看淡的,而佛家是看透的。没有优劣,选择不同,态度不同,只是一个心灵的归宿。
另有一部分感触较深的是关于子女的教育,想着以后可以借鉴一下,毕竟与32岁和28岁的儿子能那样谈话,我觉得是一种奇迹。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以后会更加开放,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如此想来,对于后代,他们想做什么,成就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有独立的人格,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保有责任心,坚定乐观地活着就很好。
三代人的成长与交流,行动与思考汇聚成了这本书。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能感受到作家龙应台作为作家的一种情怀、热爱以及责任,所以我十分感谢她的创作和付出。
让我们读书和行动来回应这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