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竹语文学平行生活

抽烟、斗殴、辍学,我笔下的那些小镇故事

2018-07-18  本文已影响183人  4406df27244e

作者:豌豆

采访时间:2018年6月8日

姓名:蒲末释

性别:男

年龄:23

湖北黄冈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某新媒体主编。高中加入文学社后对写作产生兴趣,进入大学开始集中创作,以敏锐视角书写身边人的故事,把写作当成个人情绪的出口,出版个人作品集《最后一个捕风者》。

在手机屏幕一度被快消文字占领的时候,我发现了蒲末释。他的文章平实,触及人心底,把关于小镇的记忆填写得深刻入骨。

跟他文字里浓厚的笔触相比,我面前的他略有些拘谨,眼神常常随着一段记忆飞走,将思绪拉得细长。

我看到了一位小镇青年对自己故乡的观察和对生活及成长的思索。或许,每个小镇青年都有过一个关于玩世不恭、关于家庭的梦想。

有些人是参与者,有些人是旁观者,而有些人是记录者,蒲末释便是其中之一。

写作是我关于自身成长的情绪出口

小时候,我是留守儿童,十岁以前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外出打工的父母,每过年回来几天,走之后我都会大哭一场,这便是我当时对父母仅有的记忆。而十岁后再和他们相处,却发现他们一直在争吵。

年幼的我,希望通过好成绩获取父母关注,让他们停止争吵。初中时,还曾给父亲写过两封信,希望他跟母亲不要吵架,我会努力学习不让他们生气。

我争取考到了年级前十名,试图用小孩的心理去理解他们,帮他们讲和,最终发现是徒劳。

读高中时,我父亲出了车祸,失去了工作能力又欠了一笔钱,家庭经济压力突然变得特别大。

当时的我,并没有发现这种境况下的父亲已产生了自杀念头,直到某天,他跑到三楼顶层一跃而下,幸好没事。

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出轨了。当所有人都劝他改邪归正时,他觉得这个婚姻让自己烦透了。

他是一个敏感的人,被生活压到了极点,就索性抛下一切联系,偏执地逃避生活。

这对读高中的我来说,是一种沉重打击,我每天都在担忧父母离婚了怎么办,家里的生活该如何继续,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

家庭琐事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我,父亲对我成绩表露出的失望也越来越大,我也因此更加颓丧。

终于,他们离婚了,家里能分割的只剩下债务。于是,母亲带着一半债务离开了。父亲在离婚后把老家的地基用5万元卖了,却一分钱没给母亲,两人因此成了仇人。

父母的行为对我造成了很大影响,我不能理解,为何曾经相处了19年的夫妻离婚后会变成仇人,也让我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了不信任。

有段时间,我特别怨恨父亲,因为他在我童年里是缺失的,从小到大没跟他说过几句话,也没得到过他的关注。

以至于在后来的写作中,竟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写了这么多有关父亲的角色。

我写作时开始梳理他的人生,也慢慢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爷爷在父亲年幼时去世,导致他在父子情感这一块同样是缺失的,让他无法像正常父子一样跟我沟通相处。

在我高考后,父亲对我说过一句话,“你心里一点都没有我”。我才知道,原来他对我是有期待的,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两个人连单独逛街的生活日常都没有。

记得初一放学后,我和两个朋友在小卖铺里闲逛,趁着人多,我们每人偷拿了一点零食。回去后,朋友还对着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战果。

而父亲看到后则直截了当地说,“你不应该这样,贪小便宜是非常不对的事情,人家做生意本来就很辛苦”。这是印象里,父亲对我唯一一次正面教导。

这样的教导,从高中开始就消失了,而我整个高中时期处于非常自卑的状态,虽然不会表露得很明显。

一次,我去同学家里玩,在他们家饭桌上吃饭,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一家三口在饭桌上吃过饭,心里特别羡慕。

我走时还跟同学说,“真的好羡慕你们家的生活。”同学对我说,“如果你喜欢,以后可以经常过来”。但羡慕归羡慕,我并不会如此做,毕竟,这不是自己家。

直到现在,我跟父亲也处于同样的淡漠关系中。他不了解我在做什么,也不懂得我文章里所表达的内容。我们只保持一年两次的电话沟通,也仅仅是简单寒暄罢了。

小时候的经历让我的性格变得更细腻,在之后的写作和阅读中我会不自觉地往这方面去靠拢,找到情感上的缺失,来消化那些与家人相处的困惑。

这也是我走向写作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写作对我来说,是我跟自己过往的经历、成长、生活来和解的方式,也是我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出口。

人的感情是有量的,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当我处于低落情绪当中,我会选择去写作,写完后我的情绪会得到缓解。

创作是捕捉生活里那些细微之光

最初接触写作是在高中,我加入了学校文学社。那时,我们看的都是郭敬明、韩寒之类的青春文学,有感而发就开始自己写点东西。

当时,觉得文学社的人挺神经质,有些女生喜欢安妮宝贝的风格,一群人在一起每天哭丧着脸,可能是所谓的文艺通病。

每个班里都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我也身处其中。文学社的朋友们凑到一起,做些叛逆的事情,看着身边其他学生都处在刻苦学习的状态,却认为自己困顿于生活的痛苦之中。

我当时和一个朋友负责文学社刊中缝的版面,主要报道学校的新鲜事。印象最深刻的一期,是写学校的小卖铺。

读书的生活枯燥而单调,一部分学生因为好奇学会了抽烟,而我们去小卖铺的主要目的就是买烟。因为身上钱不多,我们采用一根一块钱的方式来购买。

小卖铺的设置很奇妙,老板在学校小树林后面的围墙上凿了一个洞,看不到里面的人,只能听到他的声音。

买烟的时间通常选在晚上,远远能看到昏暗的灯光从一个特别小的框里照射出来,旁边的建筑都相继暗下去。

交易方式是需要我们报出自己要买的商品,同时把钱塞进去,老板就把商品再塞出来。很有意思的是,常常后面还排着长长的队。

小卖部坚挺地存活了一段时间,随着生意火爆,洞口也变得越来越大。学校领导终于发现不对劲,就找了水泥把洞填上了。

于是小卖部老板跟学校斗智斗勇,又在旁边凿了一个口。学校填一次,老板就开一次,反反复复折腾了很久,这算是我高中生活里一件蛮有趣的事情。

后来我根据这段经历写了篇小说,来记录高中的一些情感。很多写作灵感,便是这样来源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我会不自觉地更关注生活的边边角角。

而真正开始自己创作是在大学里,大学的生活相对自由,给了我很多机会来阅读、思考。

创作的契机来源于我看了《平凡的世界》,路遥笔下的各个人物,都带着天然的纯朴气息,那也是路遥对故乡的记忆。

这种人物描写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冲击,我认为自己也能够以这种形式去写自己经历的事情。

我写的第一篇小说,是小学一位唱戏的同学,当我发现写作能够释放自己情绪时,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写作的习惯,也在长年累月的积攒中慢慢培养了出来。

写作者应该是一个细腻、敏感的人,能捕捉到身边无意间打动他的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在路上或坐在车里,我会去观察身边人的动作和情绪。

早期写作,是没有目的性地写,到了后期目的性会强一些。一开始,我会找人物原型来写,更多是写与自己经历相关的故事。

现在,我可能会偏向自己设定人物,虽然有时候会出现空白,不知道人物走向,但这也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乐趣。

创作过程中的我非常冷静,甚至很多文章里会用非常冷酷的笔调来描写一个温馨、亲密的空间,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表达。

它是我这十年以来,作为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表达,可能我对自己生活的感触是悲痛吧。

小镇青年的创作思考: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我创作的故事集中在少年时代,出的书里也摘选了一部分。那是有关我少年时期的小镇和镇上的人们,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些独属于小镇的故事。

从小学到高中,我身边同学一个个地辍学步入社会,无论最后是读职校还是去打工,那些曾经的玩伴渐渐地跟我形同陌路。

我很喜欢苏童的《香椿树街故事》,里面写到少年的暴力冲突和我的小镇生活有着互通的地方。

我的小叔属于上一代在小镇生活的人,非常崇拜暴力,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当年的他风光无限,穿名牌衣服,出入高档酒店。

后来遭遇严打,他们那一批崇尚暴力的人全部被抓起来,小叔因此蹲了12年牢。这批人,在极不稳定的因素中成长,整个青春期都处于混沌暴力的环境之下。

而到了我们这一代,会对他们会有种不自觉地崇拜和模仿。但最后发现时代已变,我们这一代的少年们完成不了叛逆,却成了社会混混。

我身边的那些同学既不能选择小叔他们那样的路,也没有去往正规的生活,只能夹在中间体味生活的艰辛,把压抑放在心里。

在小镇里,曾经叛逆一时的少年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已经过早地体会到了成人世界的规则。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入到他们身上,在这种注视中对他们产生共情,像苏童那样记录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我有一篇文章写了发小20岁结婚的故事,也是对小镇青年经历的思考。他代表了一部分小镇青年的形象,小学时比较顽皮,成绩差,就会被父母和老师提前定性。

到了初中时,大家都开始寄宿,这样的生活里离不开翻墙和逃课。发小很顽劣,上课期间经常翻墙出去上网,渐渐学会打架抽烟,在学校里厮混。

他还参加了所谓的帮派,一群人混在一起,每个镇都有这么一群人。他其实也意识到自己无法一直这样厮混下去,却发现回不了头了。

一旦父母发现自己孩子跟社会上的闲散人群接触,他们就会认为你很难改正,身边人也会认为你将来肯定是个混混了。

在所有人的“期待”下,发小最后直接选择了自暴自弃。混了两三年后,父母觉得他差不多该出社会了,要么做学徒,要么找关系进亲友的工厂。

这种人生是被迫的,但他本身是懵懂的,不知道自己要面临什么状况。那时候,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给少年们这种无意识的引导。

当青春结束,正式进入成人生活后,发小意识到自己走了怎样的一条路。每次回家,都经常能听到他们感慨自己的最大遗憾就是没读高中,没在校园里认识更多朋友,身边有的只是一些酒肉朋友。

早些年,发小在外面吃吃喝喝,也过得风光无限。后来家里出了变故,他父亲脑血栓耗光了所有积蓄,家里顶梁柱般的人物倒下,他便不得不在17岁的小小年纪去努力撑住一个家。

那之后,我曾回家见过他一次,他历经突变后的成熟扑面而来。一个人在经历了重大挫折后,他眼神里就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他开始接替父亲工作,每天凌晨三点去市场拉货,整天在自家开的店铺里忙活着。

他家属于小镇家境较好的,而更多的是那种家境不好的小镇青年,父母没什么经济能力,一旦出去打工,就必须每年挣钱养家。

于是,大部分小镇青年都在20出头的年纪开始成家立业。而像我一样外出读大学的青年们则开始了另一种不同的生活。

每次回到小镇,辍学养家和外出就读的小镇青年们聚到了一起,两者间都在刻意回避这个话题。到了年龄再增长些,大家才有所释怀,能够在饭桌上拉拉家常说说小时候的事儿。

每每回到故乡,我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生活烙印,他们在不经意间选择的命运方向,让我很难过。

出走故乡进入工厂,在外辗转多年,最后还要回到故乡延续父辈们的生活,结婚生子,直到完全复刻父辈的模样。那么,故乡对于他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他们也能以读书的方式,获取自己的选择权,也许生活会是另外的光景。如果我高考后按照自己性子来,也有可能步入他们的节奏,那对我来说,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转变呢?

当我写完这些小镇青年的故事后,这种思考就慢慢显现出来了。当他们再次回到故乡时,会不会有失落的情感。每当想起笔下的人物,我都会不自觉得站在他们角度设想他们的情绪。

他们代替父辈坐在麻将桌上,失去了20多岁的纯粹,遗留在身上的是被生活磋磨的老成。我总觉得,他们是被迫来接受这种状态,没有理解的过程,更没有生活的磨合。

他们的青春期在工厂里,在熔炉里,比普通人的青春期更加辛苦。我若强行把关于青春期的这个定义放到他们身上,这个青春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是被剥夺的权利吗?还是说在他们的少年时代,本应该用充分的感官来感知这个世界,却过早地被工作占据了生活。

小镇的一面,是青年们的生活,而另一面是小镇本身的变化,它变得早已不是我童年记忆的故乡了。

它在慢慢被同化,变得商业化,不停地炒卖楼盘。我在北京听得最多的是,大家的焦点是房价,回小镇还是如此。

在北京呆久了,回到故乡会觉得这是一种聒噪,无法感受到乡土人情,也更多地觉得杂乱无章。

一栋老房子拆迁之后,也就将你关于它的那些记忆连根拔起了。这些都是我在写作里痛定思痛的挣扎。

写作是一直要走的路

大学时,我没想过来北京工作,只是恰好有一份适合我的编辑工作。我考完最后一科,就跑来北京直接上班了,没有适应的磨合期。

工作一年后,精神上的我更加独立,不急于争取别人的关注,更多的是表达自己情感上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某个编辑找到我谈出书的事情,我才系统的整理了自己所有的稿件,发现它可以作为一个体量去输出。对于出书,其实我没有太大感触。虽然它们是我的成果,但我并没有愿望实现的那种开心。

好像它就顺其自然地摆在那里,且成型了。这本书直到面市,我也不大会去翻看,因为它曾经是属于我的一部分,但现在它脱离了出来,很多东西也变得不太在意了。

本来我会对书里的人物产生一种私人化的情绪,但我现在觉得那种难过的情绪会消减一点。

出书之后,我多了另一侧的困惑:下一本该写什么?如果,我按照之前那种方式去写,没有创新。更换题材,又会受限于自身经历。

来北京最大的局限,是接触到生活的时间在变少,想写身边的生活很难切入。每天早上挤地铁上班,再挤地铁回家。周末跟三五朋友吃饭,没有其他时间去在意生活细节。

如果在家乡,我出去走一遭,都能发现大家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并不是北京没有生活气息,而是和自己有关的东西太少,节奏太快,以致于失去了很多体会的机会。

因为写作对我来说,最后是落到了自我的身上。我想要表达和关注的题材,需要通过自我表达写成小说。

这就需要更多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上面,而在北京快餐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是很难实现的。

我想要把写作当成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在现实困境与理想生活里,这形成了我目前的矛盾。

工作基本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我试图给写作留出一个空间,强迫自己每天写点东西,也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规范自己。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写作对我来说至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目前的规划是写两个长篇:一个有关家庭,把我整个家族的故事写出来,表达出我想要的细腻亲情。

另一个,是写小镇的全景生活,希望它能够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反映出来。

我很喜欢是枝裕和的电影,他拍了很多家庭剧,像《步履不停》,剧里面温情的部分非常打动我,也是促使我想要创作的因素之一。

写温情故事,必须琢磨生活的细微之处,可能很容易就把它写成了琐碎的日常,但没有表现出主题。或是写得过于零碎,没有整体缓慢地进入情感表达。

在我的故事里,不论是坐牢的小叔,还是很早就去世的爷爷,或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母亲的四个姐妹,父亲和他的兄弟们,整个家族都是我生命里的重要角色,我想用这样的途径记录他们。

我希望,在经历了一路的成长后,能在40岁时总结自己的人生,以另一种视角来重新书写这些生命的不同颜色。

因为,生命里容不下如果,只留下不同的方向和目的地,让我们更真切地来感受。

——END—— 

每周三、周六,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欢迎关注“平行生活实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