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 想要做成一件事=聚焦+延迟满足+刻意练习——《认知
1
电影《教父》中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展现了面对同一件事,不同思维认知的人会如何应对——穷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而富爸爸则禁止我们说这样的话,他坚持让我们说:“我怎样才付得起?”
富爸爸解释说,当你下意识地说出“我付不起”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停止思考;而如果你自问“我怎样才付得起”,你的大脑就会动起来。
当大脑习惯性的停止思考,我们就被限定在既定的思维框架里,止步于当前的生活状态,无法跳出舒适区去寻找新的可能,我们的人生从此也被限定。
唯有让自己的认知觉醒起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够不被外界的噪音所迷惑,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2
我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
当看到《认知觉醒》这本书推荐评分90.9%,被评为“神作”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居然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
老实说,刚看完时我是有点失望的。作者的许多观点都没有论据没有经过论证,更多都是凭借作者的经历与经验推断。甚至有些逻辑是有问题的,或者前后在反复说同一件事。
不过,尽管书中的很多东西并不算底层逻辑或触及本质,但作者把这些关键概念掰开揉碎了讲给读者听,这种接地气的写法,加上作者在公众号免费咨询积累的大量案例经验,使他得以举出许多让人感同身受的例子,让书中内容清晰易懂,看书仿佛就在看自己。
作者把很多普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在个人成长方面的困境说得非常清晰明了,并揭示出这样的行为背后的部分原因。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或者分量就好像是个一直闭着眼睛走路的人,突然睁开眼睛了,他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更加笃定的力量,让他能够往前走得更稳当更顺畅。
对底层逻辑了解不多,身处很多个人成长方面的困惑,但是又不知该如何改变、如何突破的伙伴,或许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启发与收获。
3
从问题出发去看书,从需求出发去学习
福格行为模型中介绍,影响行为的要素有三个:动机,能力和触发器。
当我们带着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去做某件事时,将极大增加我们做这件事的动机。
参加读书会的时候,有个姑娘分享说,她一直想看一些大部头的书,很期待自己能够在朋友圈发出长篇大论的感悟,并获得别人的点赞认可。这就是她买《红楼梦》的强烈动机。
当我们去学习、看书、输入、成长的时候,带着清晰的目的去做这些事,会让我们始终保持住做这件事的动机和热情,遇到阻碍也更能够坚持下去。
想想你打开了多少本书,又真正看完了多少本书大概就会有所体会。
以输出倒逼输入,并输出高价值的产品
一味地学习而毫无产出,就好像我们花了许多时间看完一本书,过后却毫无印象,感觉看了个寂寞一样没有意义。
我们都听过:教是最好的学。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看过的知识用出来,实践在生活中,才是更有价值的方式。
如果更进一步,可以产出一个作品。可以是朋友圈的一篇感悟,写成的一篇文章或拍出的短视频。
当积累的足够深入,可以以更高质量、高价值的产品来要求自己。逐渐建立产品思维,让自己的输入更有价值。
想要做成一件事=聚焦+延迟满足+刻意练习
两本书看下来,我整合作者的思考整理出这样一个公式。
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在确保方向正确的基础上,专注在最重要的事上,允许自己一点点来,允许自己进步缓慢,允许自己做个长期主义者,同时大量的刻意练习。相信总有一天,一定能做成这件事。
4
美国作家弗格森曾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或许这两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把书中的理论去一一实践。
比如转换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陷在情绪里;
比如不断让自己保持在舒适区边缘,困难区以下舒适区以上,用适度的压力促进成长;
比如建立利他思维。
正如书中结尾时作者问,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到底在哪儿?
我想,大概就在他认真地打算做出改变,并付诸行动实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