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却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才会恢复到孝慈的本性;抛弃伎巧和获利,就不会有盗贼产生。“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是不是很不理解?我觉得谁看都很难一下子理解得好。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弃智并非是消除圣贤和智者,而是不对人进行有标签性的区分。每个人自身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按劳分配、按能获利,使不同的人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我觉得是应该的。但如果管理者对不同的人进行精细化区分并给足权力和资源之后还在情感上给了无节制的照顾,那必然产生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高贵与低贱也就被区分出来。这样,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了平等,天下也就大同不了。可惜的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果大家真的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被区别对待,条件好的不高高在上,条件差的不低声下气,强不欺弱,弱不想尽一切办法装强,各安其所,同于得失,那就不会有不正常竞争,这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是指灭绝仁义的行为,而是弃绝仁义的知识和说教,实现德无为的状态。我们无法设想老子时代的社会秩序就像我们无法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我们都知德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非常重要,老子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说?
可以肯定的是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而不恃,德无为应该是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然支配着社会秩序。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所有的人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仁义的原则,那这个社会就没有不仁不义的现象,也就没有了不仁不义的知识。
德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那德必然存在却不为人知,也就是大家都没有德的观念却过着有德的生活,这就是德无为。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因为有不德的现象存在才产生了德的观念和学说。有关德的知识和说教越泛滥,说明社会不德现象越严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金银珠宝等稀贵之物世人都想占有,君王们更是会让能工功匠经精心雕琢而打造所谓的绝艺绝品。其实这些难得之货喝不能止渴、食不能充饥,就是因为被部分人过分追求而成稀贵。这还真有点像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效应,一个所谓的偶像人物说什么东西好,那这东西一般就会被哄抢而价高,甚至是连这东西合不合适自己都不管不顾了。更为可怜的是有人会这样想,连某某名人说好的东西你都不知道,你太落伍了。好吧,为了不落伍,都加入哄抢队伍了,大家皆大欢喜。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社会必然是要不断进步的,社会文明也必然需要跟着进步。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是破坏社会团结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能实现人人平等的主要因素,当然也实现不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所以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看完这一章,再加上查阅了多篇解读,我都觉得有点难以真正理解。当今社会人的思想认识已经根深蒂固,要让人改变过来谈何容易,反倒是谁这么做谁会吃亏。算了吧,吃亏就吃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