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因为爱有次序才完美!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我们传统的中国家庭,就是这样,很难说“爱”这个字,认为肉麻。对孩子还可以,说句妈妈爱你,爸爸爱你。对另一半,真的难以启齿。其实,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印记和伤害。

原生家庭,就是我们小时候成长的家庭,一般指有亲生父母的家庭,也有小孩与其他亲人(如爷爷婆婆、叔叔伯伯等)生活的家庭。因为我们的成长,人格的形成,基本在3岁前就完成,如果我们在“正常自闭期(出生到1个月)、正常共生期(2-6个月)、分离期(6-36个月)”没有能完成与母亲的正常“分离”,这样的阴影就会伴随我们一生。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烙印。
猛然想起犹太人的一句话,“祖国的未来,在妈妈的摇篮里”,他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婴儿和幼儿期的教育,因为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培养的关键期。

《为何家会伤人》是武志红老师的一本畅销书,是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浅显易懂地告诉我们,中国家庭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大都是源于次序混乱。其中有大量实证、也有分析和解决建议,是一本能解决婚姻家庭和亲子关系问题的好书。
家为什么伤人,因为我们有可能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而这种隐藏的疼,让我们麻木不知,是因为我们还不够懂自己。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就越来越发觉,我不懂自己,如何懂他、懂孩子。因此,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是当下最应该尝试去做的事情。人没有最好,只有和自己之前比,我可以更好。
武老师两个观点我比较认同。
第一,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我们对父母,要孝,但不能“愚孝”,不是“听话”就好。社会在发展进步,我们对父母的顺服,也应该有原则,有方法策略。对儿女,我们爱,但不能无原则的溺爱。父母是儿女的榜样,父母之间都缺乏爱,孩子能真正体会到爱吗?
第二,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我们不学会分离,就不能处理好与儿女的关系。儿女首先是“做自己”,他(她)需要完成自我独立人格的塑造,他(她)就是他(她)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把控或替代。还是用龙应台那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其实,不用悲切,不要伤感。我们一生,从小陪伴父母,成家立业后抚养孩子,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空间有多少啦?学会孤独,自然会懂得寂寞之美。
探索人生,多懂自己一点,真的很好。林凱沁老师用《记忆的镜子》唤起了我对童年的追忆,《情绪的镜子》让我懂得找寻自己的情绪按钮,学会控制,才能真正成熟。这两本小书,值得用心去读,去体会。

我们都知道爱很重要,但是它真的不仅仅是一个字而已,也不是光说不练,或只做不说就可以。要完美的爱,必须懂次序,明白如何爱,如何表达,如何舍弃,这样的爱才不伤人,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