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2017-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梦飞
af7c8e2dab13033b6012bdf06c673314.jpg

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据说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有个玩笑说:

所谓的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比妹夫的收入多百分之二十……

但是,比较是相对的,而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很多时候啊,比较是一个坑,大坑。再干脆点说,比较就是陷阱。然而,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说,有些时候,这个陷阱是我们没办法不掉进去的。可如果,掉进去之后还能爬出来,那才是真的猛士。

所谓的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如愿把别人比下去了倒也还好,比不过那就很痛苦了,因为那就意味着自己被比下去了。

今天我就和你聊聊和“竞争”、和“比较”相关的话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生活具有多个维度。当我们处在比较中的时候,常常在某一个技能上死磕,最明显的就是体育运动员,对不对?这确实是一个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但,为什么不想想“也许有什么别的策略”呢?也许可以在其他维度上进行比较呢?

借用几何术语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

1.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2.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3.三个纬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而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

在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上,都只有一个人是“第一”,只有少数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落后”。我们想明白之后,就不会觉得这个事实有什么残忍的了,因为还有更残忍的,那就是很多时候,即便你当了第一,那又怎么样呢?

但如果我们给自己开拓另外一个维度呢?这就是我今天要和你说的第二点,在多个维度打造竞争力。

你一起思考下面这个问题,从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到今天,国人关注奥运会已经33年了,但是,33年前的金牌得主们,李宁,郎平,李玉伟,吴小旋,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景远,周继红,栾菊杰,许海峰……

今天的人们能记得的有多少呢?当然都知道李宁和郎平,那么,剩下的呢?

虽然这么说并不公平,但请注意,我们只是为了从一个层面深入研究问题。你再想想为什么最终李宁和郎平看起来更成功呢?并且还不仅仅是从商业角度来看。也许有很多种解释,但结合我们今天讨论的角度,以下的解释应该足够站得住脚:

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在一个维度上,最多100分;两个维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50分,面积已经是2,500了;若是三个维度各自都有50分,那是多少?125,000。 注意这些个数字只是“意象”上的,并不一定能代表事实,但我认为已经足够说明事实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学老师在许多年之后总是慨叹:最终,真正有出息的学生,都是当年成绩一般般的那些人啊。

他们之所以慨叹,就是因为“没想到”;而他们之所以“没想到”,就是因为当初竟然不知道除了学校的考试成绩之外,人生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维度。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个策略,我确实使用了很多年,并且越来越擅长这么做。

当年在新东方的时候,很多老师比我发音漂亮、词汇量比我大,学历、长相等等也都比我强,我估摸着在这每一项上,我大概也就能得个20分吧。不过,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办。他们都是单维度竞争的,比英语专业;我呢,差一点,所以我只能用多维度打造竞争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考试成绩;

2.用大量的统筹方法论帮助学生们提高效率;

3.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障碍。

别的老师可能专业上90分,可我三个维度作战,每个维度20分,最终也拼出来一个8,000分,当然了,这个数字也只是“意象”上的。于是,我常年都是学生评价第一。

在我写单词书的时候也一样,人家只是罗列词汇,然后从词典里拷贝粘贴释义,我呢?又是三个维度,除了词汇,我还用统计数据支持我的选词,用程序帮我选择选词重复的例句。于是,这么多年同品类里,我的累积销售量排第一。

再举个例子吧,2011年,当比特币被我看到的时候,那机会对我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多维度低分乘出高分的结果。我懂一点英语,懂一点互联网,懂一点编程,懂一点数学,懂一点金融,懂一点心理学,有很专业的研究方法论。虽然无论哪个维度上我都绝对不属于“杰出”类别的,可偏偏我都还凑合,于是,硬生生地搞出了个“诡异的竞争力”。

这种策略是屡试不爽的。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或者秘诀,但确实它因为太公开了,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把它当回事儿。人们喜欢秘诀,总觉得“大的成功必然要有大的秘诀才能匹配”,正如人们相信“大的事件必然匹配大的阴谋”一样。

刚才举了我自己的例子,下面再给你讲讲其他大人物采用多维度竞争的典范,比如说乔布斯。当早期的极客们痴迷于各种技术参数之时,乔布斯凭直觉给个人电脑加上了另外一个别人没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维度,那就是“艺术设计”。时间越久,这个维度带来的合成竞争力就越大。

说起来,把电脑和艺术结合起来,那就是“跨界”,但是“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开来的词汇。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每次跨界,其实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绝对是“几何级数”级别的,而不可能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这种策略,知道的话就很简单、很自然,不知道的话,就会“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多个维度打造竞争力,不过,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是有个很重要的窍门的,那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三点: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当然,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凡事儿都是有成本的。这就好像是你赚钱的时候,“生活必需开支”就是你的成本,你赚到的钱不超过这个数值,你的赚钱技能实际上就是负分。

所以,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也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话,多维度的意义就会开始几何级数地增长。

你看,在多维度竞争的过程中,其实每个维度都超过了及格线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知识改变命运,思考当然也会改变命运——这绝对不是空话。


| 今日得到:

今天我和你主要讲了以下三个话题:

| 思考与行动

以你对我的了解,想象一下,除了写文章之外,我会从哪些个维度去设计这个专栏的竞争力?在每个维度上,我大概能打多少分?

认真琢磨一下,在赚钱方面,你的哪一个专业技能能够比掉 80% 以上的人?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围绕着它打造多少个维度?以便打造出一个他人无法招架的竞争力?

仔细观察一下生活,从过往自己的经历,他人的经历,书本中的阅读,找出更多的运用这种获得竞争力的方法论的实例。

为了在某一个维度上获得足够的竞争力,你打算为它投资多少金钱、时间、注意力?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行之有效的提高得分的方法?你最早什么时候就可以开始行动了?错过了多久?

如果你能围绕着某项技能展开多个维度,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成本究竟是多少?在每个维度上你要超过多少分才能“收支平衡”?

复盘思考:

做什么都需要多维度技能的配合呀!单个维度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只会一个技能是不行的,一定要多个技能相互配合才行。

只会编程的程序员太多了,这没有竞争力。而如果你是一个既会编程,又会写作,又能演讲,英语还够用的程序员,那能跟你竞争的人就肯定很少了。但是这很难,任重道远……

但是,现代人可能没有已经别无选择了,只有这一条路。现在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作、英语和编程三件事齐头并进了,因为如果只具备单一技能,是没有竞争力的。

金马的定投社群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不仅会编程,还会英语和写作,还懂区块链,所以他的定投社群能建成。他会的多,很牛,超过了别人,别人就会佩服、崇拜和相信他,所以他建立社群别人才愿意付费加入。

他哪一样也不是特别牛,但就是因为每一样都超过了60分,所以,就硬生生的搞出了个“诡异的竞争力。”

这就是多维度技能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我最近总感觉自己差一点差一点,但一直也没想明白自己到底差在哪?现在终于明白了,自己差的是技能维度太少了,不能靠多个技能相互相成,互相配合,拥有过人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你要在能力上超过别人,别人才会佩服崇拜你,你才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因此我想在编程上有发展,不仅要懂编程技术,还要懂英语,还得能写作才行。演讲能力我已超过60分。

写作我倒是不恐惧,但相对于编程,英语就要难多了。

可能还得两三年的时间……

今年把swift语言学会,明年学英语。这两样东西会了以后,将来不论是做区块链应用开发,还是投资区块链资产,亦或是往区块链领域深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那是该同时进行,还是一样一样来呢?

现在不卖时间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但如果开始工作卖时间了,可能就得一样一样来了。2017.7.18 2319阜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