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六)
仅仅能背诵和解释《孟子》的文字,并不是真正懂孟子。必须把孟子的思想落实在行动中,成为习惯和性格,达到圣人的层次,才能真正理解孟子。
感觉经典难懂,是因为我们读的少,思考的少。如果我们经常阅读和思考圣人的语言,我们就能逐渐开悟,明心见性。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孟子能理解舜,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智慧品德高度。舜能成为被后世敬仰崇拜的圣人,是因为他不但有取法乎上的眼力,而且有排山倒海一般的行动力。
现代人说自律才能自由,自律才能成功。老子说,无为才能无不为。孟子早就知道自我克制的重要性。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不要让自己干不想干的事,不要希望得到自己不想得的东西,这就行了。”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其实很不容易。
圣人强调的,都是许多人做不到的。普通人喜欢事事放纵自己,优秀的人擅长时时约束自己。
人们都喜欢顺境,喜欢享受福报,喜欢平平安安。然而智慧和慈悲是从坎坷苦难中来的,幸运的人肯定不会有高深的见识和博爱的胸怀。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人生有“穷”有“达”。“穷”时修身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独善其身,开发内心宝藏,齐其家。“达”时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兼济天下”,普度众。
成功是被绝路逼出来的。患难和孤独给人制造生理和心理的难受和痛苦,也能使人学会思考,灵性苏醒,潜能开发,大彻大悟。
孟子从小失去父亲,古人说的三不幸,他已经占了一个。他的仕途不顺,不被君王重用,所以潜心从事选拔培养英才的教育事业,著书立说,成为流芳百世、影响全球的伟大教育家和圣人。所以说艰难和困苦成就了圣人孟子,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孟子又成为无数后人的人生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