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的意义-读书笔记《战国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在战国时期提出的观点,同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也有类似的观点。
战国七雄中,魏国在初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魏武侯时期,魏国可谓军力强盛,是七国中的大国。
魏国强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山河之利就是其中的一面,话说魏武侯与诸大夫在西河乘船而下时,就说了这么一句:“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河山如此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的吗)!”随从的大夫们当然是点头的,为了拍好上司的马屁,其中的大夫王错附和说出了更扔魏武侯放心的话:“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这就是魏国之所以强大的的原因啊。如果再好好加以治理,那么成就霸业的条件就具备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还是君臣皆大欢喜的时候,但偏偏诸大夫中还坐着一个吴起,吴起不能批评魏武侯,但可以批评王错:““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我们国君的话,是把国家引向了危险之路,而你又去附和他,这就更危险了)。”
批评的是王错,可旁边还有魏武侯呢,这下把魏武侯惹着了:“子之言有说乎(吴起,你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吗)?”
魏武侯不问则罢,问了就等于打开了吴起的话夹子:“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河山的险要,并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霸业,也从来不是以这样的方式产生的。从前三苗部落居住的地方,左边有彭蠡湖,右边有洞庭湖,文山位于他们的北面,衡山位于他们的南面。凭据着这些险要,可是政事处理得不好,结果大禹就放逐了他们。夏桀的国都,左面有天门险关,右面有黄河、济水,庐、睪二山位于其北部,伊、洛二水在其南境。有这样险要的地势,但政事处理得不好,结果照样被商汤王攻伐。商纣的都城,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它前临河,后靠山。虽然有这样的天险,然而政治腐败,结果遭到周武王讨伐。再说您曾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的城邑,他们的城墙不是不髙,百姓不是不多,然而依然被吞并,就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啊。这样看来,靠着地形险要,怎么能够说是足以称霸称王呢)?”
从三苗到大禹,再到夏桀商纣,简直是一点都没有给魏武王面子,吴起当时嘴上痛快了,魏武王也称赞的了吴起,并且“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西河郡的政务,就全部托付给你了)。”但却得罪的王错,估计在魏武侯的心里也埋下了疙瘩,不久之后,王错后来经常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坏话,最后终于把吴起排挤走。吴起走后,魏国势力逐步衰微,直至丧失霸主地位。
山河之险固然重要,但人才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