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知性阅读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书目】《教师阅读地图》
【作者】魏智渊
【版次】2014年6月第1版
【出版】漓江出版社
【内容】
第三章 根本书籍的研读(二)
(P81~P98)
——读《教师阅读地图》读书笔记
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P83)
知性阅读是书籍阅读的一种方法,与我们习惯的感性阅读不同。它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强调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对书本中的信息进行一个新的建构。
阅读者自身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对书籍的理解与解释。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雷特。知性阅读就是一种能够提升思维水平,增强反思能力的阅读方法。
这种方法的获取需要训练,需要将书一本一本的翻开,需要决心与韧性,需要模仿与尝试。读,才可以会读,读懂,才可以会用。
倾向于知性阅读的阅读者,往往是那些开放自身,勇于接纳与反思的人。他们知道阅读是对自身原有经验的丰富、优化,甚至是颠覆、重建。(P84)
如果说感性阅读是在溜冰,轻松愉快,看四周反反复复都是熟悉的景色;那么知性阅读则是在爬山,汗流浃背,但是周围的景物始终在变化,越来越开阔,直至无限风光在“顶峰”。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溜冰,登山更能增强人的“体质”(理解力)。(P84)
对于知性阅读,魏老师既指出他是什么,用浅显的比喻让人读得清楚。跟交代了怎么做——以批注的方式不断地与书籍对话。我们切不可用表面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迷信方便之门,正如郝晓东老师所说,所有的出口成章都是厚积薄发,当通过对经典书籍的知性阅读把握其结构理解其精髓运用其方法时,我们才算真正拥有这本书,魏老师还特别指出,根本书籍的阅读更多的不是童话,而是顺应是对于阅读者原有知识结构的打破,而这只有知性阅读才能够达到。
怎样训练知性阅读能力?(P85~86)
1.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
2.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3.更进一步的,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
4.最后,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
魏老师还通过两篇对《教学的勇气》的读书笔记,与我们交流关于教育的思考与重拾教学的勇气的重要性。
最后,还引用了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提供的阅读技巧:(P92)
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滞。换句话说,现在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
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的4个主要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信息。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位作者会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
光是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在阅读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
阅读,是有路径的,是有章可循的。而真正的“章”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阅读经历与习惯造就的。
无限的相信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