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来了个“霸气”护士长(054)
仪器设备管理的事逐渐上了正轨,所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均已上了编号,便于发现缺陷及时改进。
每周一,整理班小丽清点仪器设备,发现问题后:“刘工,1.2号监护仪的时间每次开机都不准,要来看看喽!”
片刻之后,刘工到抢救室一看:“主板坏了!要买新主板换了才会好。”
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故障不断改进,设备科和急诊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科内每个人都分管了仪器设备,分管到人初步落实下去了。
管理制度试行方案公示在抢救室墙上,护士们照此去执行。
人工呼吸气囊淘汰了一批气囊老坏的,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换了电池……
心电监护仪所有导联线规范缠绕,插头固定在监护仪插孔上。
随着改进工作的不断进行,林洋和组员们发现了有些长久得不到改善的问题。
心电监护仪故障频发,是否因山路颠簸造成的呢?
除颤仪基本不用,但每月院前明明有复苏病例,为何不带?
微量泵系危重病人常规使用,为何很少用?
仪器设备分管到人了,可每周有整理班维护,班班有主班交接,分管的人究竟做什么?
林洋和组员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下一步改善空间就是细化各个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何不让分管人负责所管仪器设备的质量缺陷改进,以小PDCA形式进行推动呢!
全面质量持续改进,人人参与科室管理,借助小小的PDCA形式逐步推广起来了。
然而,管理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刚刚解决一个问题,新的问题,或者说,老问题严重了。
急诊护理长期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工作流程不清,常常打着针要出诊,喊加班是叫到谁有空就来,不像医生和司机定到了人。
这样的好处是机动灵活,可选择范围广,坏处是效率低。
这不,林洋刚上班,华妮就找林洋报告了一件事情。
120指挥调度接到老河口卫生院要求派车电话,其时三线班己出诊,需要调度四线。
对于护理而言,四线是随机抽调,考虑到二线己返回住院部交接病人,负责调度的老刘电话给交病人的阿强:“小强,病人交完了吗,有老河口卫生院的出诊。”
“您调度别人去吧,我下午还有事,不想跑长途。”小强懒病犯了。
老刘这个人,偶尔会因工作上的事与林洋冲突,但特别心疼年轻同志,觉得伢们跑院前挺不容易,此时明知小强不对,也并未严格执行调度职责,当下便应了。
找了一圈,小强调度了休息的华妮。
等到华妮匆匆赶到科室,发现出诊的师傅喇叭按得山响,科室稳稳坐着小强,小丽,居然都在等着她这个临时调度的人出诊。
考虑到出诊在即,华妮没有多说,当即换了衣服跑上了车。
幸好是转诊,病人无大碍,但是这个一直横旦在林洋面前的管理难题,终于不得不解决了。
一直以来林洋考虑分区排班的问题,但终因人员需求与工作量之间的矛盾不得不作罢。
自今年以来,随着分级诊疗的逐步深入,再加上安南县急救网络不是很完善,乡下卫生院转诊增多,上级医院转回康复增多,每月出诊至少增加了20%。
虽然林洋不担心临时调度不到人,但是在调度时间考核上却存在较大问题。
比如此次超时问题,林洋考核谁呢?
调度一直在指挥,二线在交接病人,临时调度的人也到位了!
不得不说,如果此次出诊出现因超时导致问题的话,黑锅势必林洋来背。
我冤柱吗?她暗问自已。“不冤,真的不冤。”
中国有句古语叫“慈不掌兵”,用在林洋身上,那最合适不过了。
现有排班模式,大家休息时间多,临时调度的加班,总是那么几个人。
总有南郭先生,躲在团队里漫不经心,对面临的安全风险视而不见。
而林洋,刀子嘴豆腐心,狠不心来处理分区排班的事情,也未站在全局管理的高度去认真思考这件事。
“我错了!”想起自已在这件事上的含糊,林洋第一次承认在管理上,自已尚算稚嫩。
然而,分区排班首先面临的是人员问题。
连林洋在内,一共只有十五名护士,简单分为院前及院内,人员怎么够呢!
去找领导要人,林洋仔细计算了工作量,得出的结论是不支持。
这件事情不能自已一个人关起门来谋划,还要多听听出诊在一线的声音。
华为的任正非先生讲:要让听到一线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林洋决定分头找陶主任、司机骨干、护理责任组长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