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学着想玩的时候,想xiang自己是在图书馆里

2018-07-21  本文已影响29人  AdenHereToWrite

标题中这个点子的灵感源于这次六级考到的一篇阅读,谈到人们如果想到自己做的菜是要拿去拍照的,就会做的更精致一点。

所以同理,每当我们学到一半莫名想要抓起手机或者通过别的方式摸鱼的时候,提醒自己——现在是在图书馆里。

I don’t give it a shxt whether you’re really in one——在的话,抬头看看那些奋笔疾书的学霸,良心愧疚一下,接着去学;不在的话,脑补一下那些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或者是熟知的学霸,想想他们这个时候会在做什么,又会做怎样的选择。

Just hang in there and ask yourself.

我跟一个考研的同学在玩手机的问题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刷社交网络也好,逛淘宝也罢,其实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只是单纯的为了逃避学习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前两天打包滚蛋的时候自己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感知——前一日收拾了一整下午,打包了两箱书,两大箱杂物,本以为剩余的衣物一个大的手提袋(型号跟最大只的蛇皮袋差不多)来装绰绰有余了,可就当自己临行的上午收拾到一半坐在床上发愣的功夫,才发掘门背后还有一沓冬衣没有收进去,而这明显超出了自己预计的空间。

合适的箱子又全部用完了,问题好像一下子陷入了一个死局——我tm打包不完了。

但自己丧了大概五六分钟之后还是振作了起来——空耗时间是没有用的,真什么不干捱到下午高铁发车那才是真的凉了。

万幸的是先前联系上门收件的快递还没到,赶忙去了个电话问能不能多拿一个箱子或袋子过来装大批衣物,尽管前一日已经去电问过此家有无此类物品,得到的反馈是否定的,但此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料这次倒是有了肯定的答复。

我知道这个例子显得自己有些retarded弱智,但预先设立计划而在出现意外之后习惯性短时间内木讷成也是真实的自我,想想也没什么好避讳的,毕竟进步总是在不停的自我否定中产生的。

所以小结上述的事例(废话)其实就是:

1.逃避和拖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以逃十分钟,但无法逃一辈子

2.出意外的时候慌张和愣神都是没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分析新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所以由第二点,问题就说回到学习上来了,遇到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当是逃,是去玩手机;而是先把自己设想在一个学霸满布亚历山大不学良心上对不起周围一切的图书馆里,然后再开始正经地看待具体所面临的问题。

其实说白了,大家既然能上得了大学,那智力水平肯定没有太大问题,至于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由差距,更多的可能就是在习惯和意志力上。

具体来说难题的问题,我个人推崇的核心点在于输出。

拿隔三差五会被身边考研朋友抓着问的英语长难句举例,比如下图这个or+so的句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tm是什么鬼?学不了了。”

学着学着想玩的时候,想xiang自己是在图书馆里

甚至我拿到这个句子头几秒的第一反应也是想逃不想看,但之后还是硬着头皮看了句意,理解了so此处倒装的用法,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so解释为“这样”,连起来即“the thinking has gone so,这个想法在xxx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

之后的一步操作才是核心——这种非常规的用法,积累才是王道。没有样本规模的时候想要做总结归纳,无疑痴人说梦。

但难题不输出,不留下印记,只能是做过就过,不会有任何意义,所以迂回战术似的“先积累,单句理解做标注;遇到同类放进去,养肥了再总结,一抓抓一类”的方法就可以用以解决长难句中的偏门别类。

至于其他的无论是专业课也好,基础课也罢,但凡是自己经过脑力能够总结出来三两句帮助自己理解的东西,都意味着我们一定程度上迈过了这个坎(当然自我欺骗是不行的)——至少这一回没有逃避,那就是接着学下去,学得更好学的更多的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