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焦虑”:两百年后,还有人读我的武侠吗?

2018-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波哥谈古说今

金庸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死后一百年,两百年,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了。

  昨日,金庸先生仙逝,往后数两百年,是2218年,到时,会不会还有人读金庸的书呢?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从过去,推测未来。

  包青天,展昭,大家很熟悉吧?

  这些经典角色,都来自于清朝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此书“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鼻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重大影响。”

  石玉昆出生年代不详,去世则是同治10年(1871),专家们根据时人种种记载推测,石玉昆出生,最迟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

  虽然他去世8年之后,光绪五年,《三侠五义》才出版,但该书之成形,最初之流传,肯定在此之前,因此,可以说《三侠五义》出现两百年后,人们还在读。

  然而,金庸先生之所以有那样的愿望或者说焦虑,并非无由而生。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一本作品之出,必然产生文学批评,甚至被认为是洪水猛兽。

  喜爱者,觉得金庸的作品,是武侠小说的巅峰,写出过《动物凶猛》(后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王朔却将金庸的小说与四大天王、琼瑶电视剧、成龙电影并称现代社会四大俗。

  到了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成为家长与老师深恶痛绝的“武打书”;被某些报刊媒体痛斥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

  怎样?

  精神鸦片,很熟悉吧?

  从金庸小说到邓丽君的歌曲,再到十几二十年前的网吧,再到如今的手游、短视频,多少风靡于世者,被骂为精神鸦片?

  至于“武打书”三字,可能90后、00后们并不熟悉。但却是80后人生中深刻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邻居家看一本《薛刚反唐》。放完学就读,读到天黑还在看。老妈追着我打,骂自己的书不去看,尽看些没用的——当几十后,自媒体兴起,我可以从千里外的打工城市回到农村,每天陪在父母儿女身边,坐在电脑前,写着一些历史故事,就可以过小日子的时候,她却又骄傲地跟人说,我儿子啊,当年就是喜欢看那些杂书……

  现在还有人说,金庸小说是精神鸦片吗?

  现在还有人说,金庸的小说俗不可耐吗?

  不讲完全没有了,至少也基本没有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

  小说,最初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微末之道。班固在《汉书》里写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反映的都是最普通的人的生活与情趣。也正因如此,才让那些自认为高大上的人看不起。

  我们又知道,古代文章第一,诗其次,词被称为诗余,曲为词余,也就是说,词和曲,都是渣渣一类的东西,正经人不该用这种形式。但,会有人说苏轼、关汉卿不伟大吗?

  明清小说如日中天,《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你说他不高雅?不是大部头?

  《金瓶梅》里,大量使用当时的口语,文中随处可见歇后语、俏皮话,但嘉靖阁臣徐阶家里藏了一部,视为至宝,一般人根本借不到。

  《红楼梦》诲淫诲盗,是谁让它成为一门红学?显学?

  金庸小说,神龙十八掌,天山折梅手,看似荒诞不经,可里面的人物,哪个在现实生活里没有原型?或者说,哪个人不能在金庸的小说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他写的是人,是人性。而这,正是文学永远的主题。

  所以我觉得,金庸小说,不但两百年后有人看,两千年之后,照样有人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