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李田田的乡村教师,值得不断被提起
在我们村的小学,有一位叫李田田的年轻教师,想必大家早已有所耳闻,不过随着社会新热点的出现又将她逐渐淡忘了吧。我平时很少刻意去关注社会热点,直到前天晚上与亲人们聊天时才听说她的事迹。我觉得像她这样既怀抱美好理想又敢于抗争不堪现实的年轻教师,如今实在难得了,她值得不断被人提起,给社会进步以希望和力量。
得知家乡的学校(尤其是偏僻落后的乡村学校)里有一名教师因一篇《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内心难免一阵激动和自豪。随后我便上网搜索了一下,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也认真看了一下那篇文章。平心而论,这篇文章言辞并不算激烈,但直戳社会痛点,打中了形式主义的七寸,以致当地官僚主义气息浓厚的领导层紧急召开会议,并要求李田田马上连夜赶往县城教育局“商量此事”,这一要求被拒绝后领导们又火急火燎地连夜奔赴作者所在的宿舍“灭火”——“针对我文章,县里给予一一答复,直到我满意签字,承认自己的目光片面,与言辞过激”。县领导们或许没想到,他们这种行为经李田田在网上曝光后反而将自己陷于更加被动的局面,直至州委出面“理性对待,公平处理”,这一事件才算平息下来。
李田田的微信朋友圈截图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发现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李田田,为她加油打气,呐喊助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并非不能分辨是非黑白,理想和情怀也不是不得人心,但现实总令人尴尬。有时候我们明明感到不堪和屈辱,可为何偏偏又选择了明哲保身,选择了默默忍受?因为我们懦弱胆怯,我们害怕惹火烧身,我们不敢面对世俗的眼光。
然而,一名身躯娇小的年轻乡村教师何以有那么大的勇气,竟敢扯掉教育界那块众所周知的形式主义的遮羞布?是少不更事,初生牛犊不怕虎吗?是哗众取宠,爱出风头吗?也许有这些因素吧,但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思想的力量。据说,李田田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得与众不同,比如穿汉服、爱写诗、不合群……总之就是不合时宜吧,这我是相信的。在这次事件中,李田田将自己定位于“文人”,说自己“只是作为一个文人写点教育现状”,“不是为针对任何人,是一片赤子之心”。文人是难免文艺范儿的,而文艺又往往不安于现状,尤其是诗人。我虽然不怎么读得懂诗歌,但是我知道诗人的骨子里总会有一些浪漫主义气质,有理想有情怀,绝不会向苟且的生活低头。因此,就算有人劝李田田不要管那么多,只管安心教书,她也会忍不住要发声呐喊,否则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实,基于不同立场、不同三观而作出不同的选择,这本身无可厚非——只要不违法,不伤害他人。明哲保身、世故圆滑固然没什么可耻的,但也不足以称道,因为这是普遍现象,大家都这样就没啥特别值得骄傲的,而只有刚直不阿方显难能可贵。面对不堪的现实,我们的确有权保持沉默,但请不要对勇敢的“李田田”们冷嘲热讽,不能“因为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我们宁肯“卑微如尘土”,也不要“扭曲如蛆虫”。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李田田也许还算不上真的猛士,她只是那个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孩子,因为天真,所以可爱。她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被铭记。
最后,再抄几句鲁迅先生的话,与君共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声明:本文为原创,用稿请联系作者。请勿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