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曾国藩(7)——有人退婚有人抢
漫读曾国藩(7)——有人退婚有人抢
清朝末年,整个中华大地还处在封建时期,很多孩子还未出生,就有可能会许配人家,也有的孩子长到几岁后,便被父亲作主,定下了娃娃亲。
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家因有几分田地,加上方圆多少里内的人们,也都知道曾国藩的父亲一直在读书求功名,想来不久后的曾家必然会大富大贵,所以,曾国藩很早就有了一“王姓”的未婚妻。(除了坑害曾国藩爷爷的王乡绅,这又是一户王姓人家,曾家似乎跟王家杠上了,呵呵)
可是曾国藩的父亲太不给力了,连续多次考试不第,并且还因为常年只知道读圣贤书,连基本的农家体力活儿也不太会干。眼看着曾国藩的爷爷年纪越来越大,曾国藩的父亲屡次考秀才不中,曾国藩背书不出还被小偷嘲笑,那王家的人对曾国藩的未来不再抱有之前的殷殷希望了。
当曾国藩的父亲再一次考试不中,灰头土脸地回到家时,王家便托媒婆上门,清清楚楚地说明了要退婚,并要回了王家女儿的年龄八字。这事儿对曾国藩祖父母和父母亲的打击,一点儿也不亚于久考秀才而不中的打击。王家一退婚,就意味着荷叶塘,乃至整个湘香县都知道了曾国藩被五家嫌弃,不愿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这阵风一吹出去,那些家中还有女儿未许配人的家庭,谁也不敢冒风险请人上门说媒,而曾家因被王家退婚,更是面子里子都掉光了,就算是看中了谁家的女儿,也没有底气央求媒婆上门提亲了。
曾国藩还是个毛孩子,对于王家悔事的事情,没有什么感觉,整天除了读书外,便是想着玩儿,王家的悔婚对曾国藩本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可是曾家的大人们,却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整日叹息,对未来的日子也毫无信心,曾国藩的父亲更是自责不已,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考取秀才,好端端的一门亲事给毁了,儿子若是长大后不上媳妇儿,那自己毫无疑问便是那个背锅侠了。
曾国藩父亲的同学朋友中,有一个叫“欧阳凝祉”的人(也有相传他就是曾王两家原先的红娘),他是当地比较有名、也有比较有学识的人,和曾国藩的父亲一向交情甚好。得知王家悔婚,曾家上下呕得打落门牙和血吞,便主动上门去走访曾家。
欧阳凝祉到了曾家后,一面安慰曾国藩的父亲,一面暗暗观察小小的曾国藩。见曾国藩对自己礼数周到,口齿伶俐,行为稳重,便和小曾国藩谈起了话,并出题考曾国藩。人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这话一点都不假。
当欧阳凝祉和幼年的曾国藩一问一答后,欧阳凝祉便认定了曾国藩“非比常人”,认定他今后一定会有出息。便当着曾国藩的面,直接许诺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曾国藩。曾家那厢刚刚遭受了王家的悔亲退婚,这厢却得到了欧阳家的主动提亲,且不是通过媒婆上门,是欧阳的家主亲口允诺,一家人喜极而泣,曾国藩更是匍匐在地,对欧阳凝祉叩行岳父大礼。
欧阳凝祉认了曾国藩为女婿后,便悉数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曾国藩,曾国藩也下定决定,不中秀才不成婚。那个年代,多数男女在十五六岁的年纪,便已成婚生子,可曾国藩一直等到23岁考取秀才后,才迎娶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欧阳小姐。
从许配女儿给曾国藩,到曾国藩考取秀才,十几个的日子,欧阳家的小姐已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老姑娘”了,欧阳凝祉和欧阳小姐本人也毫无怨言,更没有想过要悔婚退婚。他们就跟如今人们买股票一样,觉得曾国藩是一支潜力股,一旦购入,便永不撒手。
事实证明,欧阳凝祉不仅眼光独到,信念也非常坚定,欧阳小姐不仅温顺听从父命,更是相信父亲、相信未来的夫君。这一对父女不因时势而改变自己的初心,最终获得了曾国藩的人和心,曾国藩对岳父欧阳凝祉一生敬爱,对夫人欧阳式,一生疼爱有加!
俗话说啊:逢俏不赶,逢滞莫丢。意思是说在市面上看到卖得很紧俏的东西,不用去赶着买,碰上没人看、没人瞧的东西,也不要轻易丢掉。这一句适用于生意场上的谚语,用在曾国藩的婚姻上也恰如其分。
王家一看到曾国藩的父亲久久考不出个秀才,便去寻找那眼下很“俏”的人家,图个眼前风光。而欧阳凝祉却相反,面对曾国藩这一“滞留”产品,主动上门拾起,收获了一生的荣华。书中没人讲当曾国藩后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王家人是何种状况,但欧阳一家在曾国藩日后的大作为下,跻身成了晚清的名门,这和曾国藩的名气是脱不了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