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
每年小满那天,我们乡里都有一个大集市,我们通常称为小满会。早些年小满会很热闹,一个乡各村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吃过早饭后涌向东宋,到天黑方散去,比冬天腊月的赶集场面盛大的多。
年后开春的集市,都冷冷清清,没有多少人光顾。小满会是年后第一个大集市,这是日子好的缘故。小满后过不了十几天就开始收麦子,在没有收割机时代,收麦子是一个地方大事,也是一个家庭里的大事,全家老少都全力投入进去。收割麦子后还要种秋庄稼,前前后后会拉扯一个月,小满会就是为农忙准备的集市。
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收麦子,一家人总是要提前做些准备。去年的镰刀割了夏天的麦子,收了秋天的谷子,又天天给牛割草吃,镰刀刃早都钝了,镰刀柄也断了,或家里添加了一个可以拿镰刀的人,需要赶会买把新镰刀。扬场的木锨、锄地的锄头、犁地的铧,挑麦子的叉,掠场的大竹扫帚都要换一换;牛缰绳,牛笼嘴也该买新了,小满会前好几天各家各户都在算着赶会要买的东西。除了买必要的农具,还要买些为农忙准备的吃食。我小时候,农村日子都过得穷,说起买吃的,也就是去买几斤大青颗粒盐,一两斤散装的酱油和醋、一两斤食用油准备着。日子好的家庭小满会会买一两斤白糖,干活口渴时喝水加点糖,比现在吃纯正的蜂蜜都要甜。日子过得再好点的家庭,最多买几斤鸡蛋,给家里的重劳动力男人吃,小孩子是不要多想吃鸡蛋的。那时候,我们家从没有买过鸡蛋,家里鸡下的蛋是卖钱换盐的。为了准备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非赶会不可,这样人就多了,有人气的地方就自然热闹许多。
去赶小满还有一个原因是可以稍微过下嘴瘾的。80年代、90年代初农村还很穷,饮食单调的很,尤其是大春天里,哪有新鲜的蔬菜可吃,一天三顿饭早晚玉米糁汤或小米汤,中午白面条或红薯面条,等天暖和地里野菜上来了,吃榆荚、槐花、荠菜、麦地里的面条菜、兔尾巴菜等,一春天的嘴,都吃不成油乎乎的。赶会时,尽管会上也不像现在美食成堆,但还是能吸引住人的,花个两毛钱买一碗酱面条,给吃嘴的孩子买个火烧馍或买一把瓜子,一把水果糖,给没赶会的老人捎几个包子,这都是赶会的理由。
后来90年代末,经济好了点,每年小满会,乡镇府出钱请外地的剧团来唱戏三天,在电视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这又是一大盛事,为赶会增加了新的热闹。唱戏是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场,十里八村的人赶会买完东西,早早地去剧院占位看戏,看完下午看晚上,散戏已时候不早了,又拿着东西又抱着孩子,在晚上习习的凉风中,在淡淡月光下,一伙一伙兴奋地走在坑坑洼洼的回家的土路上,第二天下午晚上又会准时跑几里路甚至十几里路再来看戏,热闹吵杂,但乐趣无穷。
借着赶会看戏,大家从繁重无趣的庄稼活里暂时解脱出来,出来看看戏,见见平常难得一见的熟人。姑娘小伙子借着赶会偷偷地互相瞄一眼,小孩子借着赶会满足下一下馋嘴吧,种种平日里做不到的事,都可借助赶会小小满足一番。
我小时候就常常去赶小满会,后来到外地上学后,就不再有机会赶会了,再后来,也觉得没有意思了。再次重新赶会,是2004年以后的带着女儿儿子去的,带着他们去坐坐小火车,旋转木马等。会上的东西增加了很多,但人已经没有原来多了,也没有了原来的喧闹。人开始怕天热,或是早早地在上午去溜达一遭,或是到下午四点后去凑个热闹。赶会纯粹是去凑热闹,转一圈就散去,想买东西直奔县城而去。
2012年后女儿儿子跟我到三门峡上学,这后至今他们就没有赶过小满会,早时赶会的情景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今天又是小满会,当我说起时,他两个竟然问啥是小满会,我小时候期盼的事情,在我的孩子头脑中成了不知是何物的东西。我的孩子今天从不闹着赶会,他们买东西去丹尼斯超市,去万达商场,去网上上唯品会,京东、天猫。想疯玩,会去游乐场坐海盗船,做激流勇进等,越刺激越好玩。岁月的流变真是不可思议,两代人的生活体验有点时光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