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展现与保留
(高一八 李文卉)
文化的展现与保留以 《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用亲民的方式为这个浮躁的时代增添了几丝清凉,几分厚重,被广大群众喜爱,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与质疑。我对这类节目持积极态度。
有的人说诗词大会是背诗比赛。但是是又如何呢?古代诗人还不是从背前人的诗词起步的呢?先有积累才能有创造啊。即使不理解诗词,每天与诗词面对面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而且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真的想写出好的诗,大量的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目组对于选手积累诗词的量的高要求,虽然会导致一些虚荣心强的选手只背诵不理解,但是却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利大于弊。
再说了,我们从诗词大会中学到的东西,绝对不仅仅是几行字。诗词大会出现之前,许多观众可能还不知道柳宗元在写《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什么要用“尽”而不用“进”,不知道李白的《赠汪伦》背后还有一个“十里桃花,万家酒舍”的故事。因此,对于学完这些诗的人来说,可以在跟着专家逐字讲解的时候,体会出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差距,领悟先人的智慧。对于不了解诗词的人来说,也可以养成在闲暇时学习的习惯,积累饭后谈资。
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将诗词以比赛内容的形式晃过人们的视线似乎是对诗词的亵渎,把背诵诗词能力作为一种荣耀,更是令人心寒。可是不论在哪个时代,热火朝天的比赛总是要比慷慨激昂的演讲更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人,朝不保夕的追逐总要比细水长流更能占据人们心中的位置。节目形式并不是由节目内容决定的,而是由观众的心理决定的。节目组要想让诗词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就不得不用竞赛的方式让人们亲近诗词。有了开头,再体会诗词的内涵也并不是件难事。
有人建议把诗词创作融入节目当中。我赞成这个观点。节目组可以让选手和专家评委分享以前写的诗词。但是绝对不能让诗词创作成为比赛内容,比赛的激进之风不符合古代诗词所在的慢环境,我希望节目组可以留给诗词一片净土。
近年来涌现的文化类节目还有很多。虽然节目给文化以新活力,但是文化在节目面前应该有所保留,因为有些美好适合一个人咀嚼。同时有些观众不应要求过苛,毕竟它和电视剧、综艺一样,也只是电视机上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节目而已啊。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