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现实的成败,往往是偶然
文|金不换先生
我是「奇葩说」这个节目的忠实粉丝,从第一季开播至今,一期都没落下。
喜欢这个披着综艺外衣的辩论节目,脱离了传统刻板的说教,各种观点夹杂在嬉笑怒骂中,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你可以不同意,认为那只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却也听进去了些,引发了一些思考,有了些自己的感悟。
而最新的这第五季,是我看得最糟心的一季,除了剪辑带来的观感不适外,还在于加大了淘汰赛制的残酷性,少了前几季那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特别是胜负的结果跟自己想象的相左时,看着喜欢的选手被淘汰,真有想骂娘的冲动,私下自己分析了下,认为这问题应该在赛制的规则设定上。
奇葩说的胜负由观众的跑票数决定,在最后结辩的更容易拉票,所以规定不利的一方先说后结辩,而由最开始的支持度去判断不利的一方,这是一种技术上的平衡。
乍一看之下,这是个合理的赛制,现场100位观众也是个不小的调查范本,对待不同的辩题各有倾向,靠跑票数而不是绝对票数去判断输赢,更能体现选手的个人魅力。
而这个赛制有两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一是在最初的支持度那里,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观众当下的选择往往是不经思考,很随意的决定。
如「被同学嘲笑太胖该不该减肥」,正方有51票的支持度,按尊重个体差异的背景下,这道辩题正方是相对不利的一方,而现场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二是在结辩时的情境引导,观众更在意即时的感受,忘记前面构建的逻辑,而受情绪影响做出感性的选择。
如「父母要再婚我该不该阻挠」,陈铭的「不该是为爸妈多想了一点,该是任性的选择,多体谅一点」,这一点打到观众软处,屏蔽前面所有理性思考。
以上的这些想法,是在上周六看完最新的一期节目后,当下那一刻的感悟,迟迟没有下笔,是因为还没想明白,对于一直沿用的赛制,为何在第五季才让我如此在意?
我想这其中的差别,在于残酷的淘汰竞争,让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也开始在意辩论双方的胜负,而前几季的形式更像是一个脱口秀集锦,在这个氛围里关注的是哪个选手表现得更好,讲得更有趣些,并不会去在乎输赢的结果。
而这一季从组队,淘汰,夹杂的评论,选手的压力,以及痛哭崩溃的次数,还有那令人不适的剪辑,都给人制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奇葩说」成了一个在乎胜负的斗兽场。
如果是这个逻辑的话,那这个赛制的问题倒也合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决定成败的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偶然性,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也会做出随意的决定以及感性的选择,从而改变整个舆论的走向,用现实的按钮去评判社会话题中的胜负。
马东一直强调「这是个严肃的辩论节目」,这第五季的「奇葩说」,我倒觉得越来越像是这现实社会的缩影了。
THE END
金先生的「凡人日志」VOL.012
2018年11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