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龄宝宝睡眠特点及问题大解析

2018-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石云月

0-3个月

当我们把小baby从医院接回家的时候,我们应该已经做好了几乎所有的准备——尿不湿、小床、漂亮的床品、奶瓶等等。但是医生却唯独没有交代我们要怎么哄宝宝入睡,或者帮我们定义一下真正的睡眠的概念。我们怀抱着拥有新生儿的喜悦回家,却在头几个月累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

1、睡眠特点

1)新生儿的睡眠信号

英文中有句俗语叫做“Sleeping like a baby”、(睡得像婴儿一样),我们的认知中婴儿的睡眠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的,硬要套用这个句型,应该是“sleeping like a baby’s dad”。实际上,新生儿的清醒时间非常有限,即便到了3个月,最长的清醒时间也不超过2小时。但是新生儿的睡眠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规律,因此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不一定奏效。这时,就要依靠宝宝的睡眠信号来安排及时入睡了。

在新生儿时期,睡眠信号的展现非常明显,大家熟知的打哈欠就是特别容易被观察到的。随着月龄的发展,宝宝对于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增强,也会发展出来许多其他的睡眠信号。我按照维度帮大家总结出来了一些常见的睡眠信号。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宝宝的睡眠信号都是一致的,所以多观察多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抓到及时哄睡的时间点。

2)新生儿睡眠与喂养的关系

在新生儿阶段,喂养和睡眠比任何其他阶段来说,联系地更加紧密。可以说,这个阶段睡眠的驱动力就是喂养——一个没有吃饱的宝宝是很难睡好的。但是新生儿的表达能力还很有限,因此我们时常很难判断宝宝到底什么时候是饿了,什么时候是困了。有时候你刚喂完宝宝,宝宝又要吃,会让你更加迷惑TA到底吃饱了没有。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新生儿常见的饥饿信号:

张大嘴或者砸嘴(smacking lips)

吸吮(手指、脚趾、衣服等)

Rooting(觅食反射,来回摇头,用嘴巴找寻乳头)

烦躁或者哭闹。

下图为澳洲政府所提供的婴儿三个阶段的饥饿信号

总的来说,哭泣和烦躁代表了宝宝已经特别饿了,尽量安排在宝宝非饿急的情况下去哺乳。因为新生儿阶段的胃容量还是有限,因此可以在小觉和夜觉前都哺乳一次,可以帮助延长睡眠持续的时间。

0-3个月时,如果你是母乳喂养的话,那么非常建议你按需喂养。当然,按需喂养需要以掌握孩子的饥饿信号为前提,否则就很容易沦为“按哭喂养”的怪圈。母乳喂养如果想要按时喂养的话,根据平均的孩子的胃容量,喂养的间隔差不多可以是2-3小时。如果是奶粉喂养的话,可以采取按时喂养的模式,两顿奶之间的间隔不宜超过3小时。

进食是否足够主要通过宝宝的尿量和便量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医用婴幼儿体重秤来查看增重的情况。

3)新生儿的睡眠周期

新生儿阶段的行为按照意识程度划分的话,可以分为6个阶段:

新生儿,乃至儿童早期的睡眠模式实际上都与成人睡眠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一下成人的睡眠周期

注1:在这个阶段通常容易被突然的响动吵醒。这种惊醒反应实际上代表了你在错误的时间进入了REM睡眠阶段。这时你会感觉到肌肉麻痹,并且大部分人反应梦到坠落。

注2:有些人在这个阶段会流汗,甚至湿透,这都是很正常。而这个阶段如果被唤醒也会感到非常困惑,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有所反应。

成人的睡眠周期通常持续90分钟,第一个睡眠周期通常全部由NREM组成,90分钟后会进入到REM阶段,入睡后的第一个REM仅持续几分钟,随后会进入下一个NREM阶段。越是快到天亮,REM的持续时间就越长,因此你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很可能正在做梦。如果是长期睡眠剥夺,第一个REM阶段会出现在更早的时间,比如入睡后的30-40分钟。而睡眠剥夺的人也会经历更多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睡眠。

虽然通常睡眠周期的顺序是: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睡眠周期并不一定每一天都按照此顺序进行。有些晚上你可能完全没有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睡眠,有小米手环的话可以观察一下,有时候晚上虽然睡了8+小时,但是显示深睡眠才1个多小时,但有些天虽然睡了7个小时,但是深睡眠却有4+小时。

新生儿的睡眠周期并不像成人的睡眠周期一样,有这么多的阶段。新生儿的睡眠周期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Active sleep(类似于REM睡眠)

Quiet Sleep(类似于NREM睡眠)

其中,有50%的睡眠都是活跃的REM睡眠,在这个阶段的睡眠,宝宝的呼吸不均匀,会伸展他的胳膊腿儿,会吧嗒嘴做出吮吸的动作,还会半睁眼甚至笑出声来。而进入到安静的NREM睡眠后,他们会几乎一动不动,呼吸也变得很有规律。

成人和新生儿的睡眠周期有许多不同:

》》睡眠周期的长度:婴儿的是60分钟,而成人的是90分钟左右。所以对于小月龄来说睡着后30分钟左右是开始浅睡眠向深睡眠转换,所以易醒也是很正常的。

》》睡眠阶段的顺序不同。成人进入睡眠后会先进入NREM,90分钟后,才会进入REM。而婴儿恰好相反,先进入浅睡眠,20-30分钟后才进入深睡眠。

》》REM的比例不同。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大概有50%的睡眠时间都是浅睡眠状态的,成人则只有20-25%的REM睡眠。到了10岁左右,只有20%是浅睡眠了。

》》在3-4个月的时候,睡眠模式会开始趋向成人化转变,会出现“stage two spindle activity”(第二阶段睡眠纺锤波,可以保证睡眠免受外部噪音干扰)到了6个月的时候,NREM阶段的睡眠才会像成人一样有1-4阶段,同时也会出现另外一个睡眠的重要部分,“spontaneous K complexes”(睡眠K复合波,用来维持睡眠状态)

在60分钟的睡眠之后,通常宝宝会有一个非常短暂的觉醒期,有些宝宝可能翻动一下就又继续睡回去了,而有些宝宝可能会出现梦游或者是夜惊的现象。在这次觉醒之后,宝宝会回到深睡眠中去。而有时候,在REM睡眠结束后,也会有一个短暂的觉醒,这和上面描述的觉醒不同,这次觉醒宝宝会彻底清醒,并希望你可以帮助他睡回去,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夜醒”。

2、常见问题

1)睡眠没有规律

婴儿和成人的睡眠模式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就是,成人的睡眠是单相睡眠,也就是说,成人通常只有一段持续8小时左右的睡眠(尽管很多成人也还午觉习惯,但是这里的午觉习惯是一种文化上的安排,而非生理上的),而婴儿则是多相睡眠,在最初的0-3个月时,婴儿会每2-4个小时睡一次,不分昼夜。到了6个月的时候,有了明确的昼夜节律,宝宝的睡眠才会像成人一样,大部分的睡眠在夜间进行,在白天清醒的时间更多一些。因此这个阶段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夜间入睡时间,20-24点都有可能作为夜觉的开始。白天的入睡时间,小觉的持续长度也并不固定。

针对这种没有规律的现象,确实不需要过分焦虑。不用按照很多流行的睡眠调整的书建议的那样,来帮助宝宝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我们能做的是,仔细观察睡眠信号、饥饿信号,保证喂养的同时,及时安排宝宝入睡。

2)小觉短

宝宝不像成人,在随眠周期交替时可以毫无感觉的自己睡回去。如果醒来时发现周围的环境和入睡时不一致,便会惊醒。举个例子,如果是你睡着的时候是在床上,而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睡在地上,还什么都没有盖,多半就会立马清醒了——这是生物本能。所以入睡时如果是抱哄或者奶睡的,那么在睡眠周期交替时就会还想要复刻入睡时的方式,来使自己睡回去。

解决的办法就是接觉。在新生儿阶段,我比较建议“先睡够,再睡对”。入睡方式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健康”都没有睡饱重要。这个阶段所需要的睡眠量还是比较大的,平均会在16个小时左右(14-22个小时都有可能),因此在孩子自己还没有办法睡长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帮助他们接觉。

接觉的原则就是复刻入睡方式,因此怎么哄睡的怎么接觉会比较有成功率。接觉的时间点需要根据平常的观察来决定,如果是30分钟这个点很易醒,那么就在25分钟左右的时候恢复入睡时候的方式,比如开始拍、甚至抱起来等等。通常需要5-20分钟可以接上。接上觉以后尽量巩固到宝宝进入深睡眠(可以根据宝宝的身体反应来判断是否进入深睡眠,比如肌肉是完全放松的,抬起胳膊然后松手,宝宝的胳膊是会自然垂落的),再放床继续睡。接觉并不一定会成功,所以没有接上也不要气馁,多摸索适合你宝宝的接觉时间点和接觉方式。

3)抱睡,放床醒

新生儿阶段依赖抱睡是有原因的。小婴儿才出生便要面对她不熟悉的外部世界,这外部世界不似妈妈的子宫那么急迫、温暖、湿润,所以会给宝宝带来不安定的焦躁感。抱睡提供了与子宫相似的环境,如果边抱着边吃奶睡着的话,想必对宝宝来说肯定是天下第一美事。抱睡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就和奶睡一样,会令宝宝感到舒适自在,在新生儿阶段也是不需要刻意去避免的。但是随着宝宝的月龄增长,在床上睡会带来更具有修复力的睡眠。

0-3个月时,抱睡并不会养成依赖,也不会宠坏你的宝宝。为了让宝宝可以保证足够的睡眠量,我建议这个时期的宝宝“先睡够,再睡对”。所以如果抱睡在并不困扰你的情况下,可以增长睡眠的时间,确实是没有必要纠正的。如果说你自己并不吃得消抱睡,那也不需要刻意强求,可以试试看迷糊而醒着时就放床睡,或者哄睡着了放床睡。因为孩子的内耳前庭觉发育未成熟的缘故,因此在放床时是会感觉到落差的存在。同时,宝宝在进入睡眠之后会先进入浅睡眠,再进入深睡眠,所以当刚睡着后就放床的话,宝宝会容易被放床的动作干扰,从而醒来。

Tips:放床技巧

放床时机要找准为了尽可能的成功最好可以在宝宝进入到深睡眠之后再尝试放床深睡眠的表现我们之前说过如果呼吸均匀平静抬起宝宝的手臂再松开可以自然垂落的话就表示宝宝进入到深睡眠阶段了

放床避免明显的垂直落差放的时候避免弯腰直接放下去,可以按照空中画Z字的方法,一点点降低,直到“安全着陆”。同时,为了方便,哄睡时也可以拿个硬些的垫子(比如哺乳枕)垫在宝宝身下,放床时连同垫子一起放。

先放屁股后放头,放到床上之后,先不要立即抽手,一个手仍然垫在宝宝的身下,另一个手轻拍宝宝。在拍的过程中,另外一只手慢慢的抽出。抽出之后,另一只手继续拍一会儿以巩固效果。哄睡时胳膊上垫个毛巾,这样可以防止放床时宝宝感受到温度的差异而醒来

4)睡不踏实,不宜安抚

常常有很多家长反映,宝宝在新生儿阶段睡不踏实,睡眠很轻,很容易醒来。后半夜尤其明显,会不停地扭动,似乎一直无法安睡。并且,在一天当中的某些时段(尤其是黄昏),宝宝哭闹很多,怎么安抚似乎都不管用。

其实宝宝在这个阶段睡不踏实是很正常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处在浅睡眠期。婴儿的浅睡眠比成人更浅,而且所占的比例很大。并且到了后半夜,是一晚上睡眠最浅的时刻,因此看起来非常不踏实。宝宝在浅睡眠的时候动作很多,会蹬腿、翻白眼、哭、笑出声来、咂嘴等,但宝宝仍然处在睡眠阶段。所以如果是浅睡眠时的不踏实,家长并不需要过多的干预。

》》惊跳反射。惊跳反射是一种原始的反射。当变换婴儿的位置或姿势时,便会出现出双手迅速向外伸张,然后再复原作拥抱状。大部分的宝宝的惊跳反射会在4个月左右消失,有少部分宝宝会持续到5个月。惊跳反射在新生儿阶段确实会使得宝宝突然醒来,因此建议在新生儿阶段持续使用襁褓。襁褓可以帮助宝宝平静下来,还可以防止产生坠落感。

》》肠绞痛。肠绞痛并不是病,学界把不明原因的哭闹称作肠绞痛(Colic)。肠绞痛的产生原因不明,它会导致宝宝哭闹不止,很难安抚。可以试试看飞机抱,或者尝试喂奶,换个环境等方法。任何可能奏效的方法都值得一试。

》》生理性溢乳。宝宝的肠道发育、食道发育还不成熟,胃容量也比较有限,因此在新生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吐奶就时常发生。如果没有及时的拍嗝可能会导致胀气,令宝宝睡不踏实。因此我建议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在每一次喂养结束后,都尝试拍嗝(夜间也不除外),平时多帮助宝宝做被动排气操。

小tips:5s安抚法

5s安抚法由美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卡普博士所创立,对于新生儿安抚有极好的效果。简单来说,5s安抚法是指:

裹襁褓法

/俯卧法

嘘声

摇晃

吮吸

5)昼夜混淆

昼夜混淆在新生儿中是很常见的问题。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的作息和妈妈的作息息息相关。因为妈妈怀孕时激素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宝宝,当妈妈体内分泌褪黑素时,宝宝的作息也会受到影响。然而出生后,妈妈和宝宝之间的这种联系被切断,只在亲自哺乳时存在。另外,怀孕时,妈妈的白天的活动状态可能让宝宝容易入睡,我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整天躺在航行船只的甲板上,随着海浪的起伏安然入眠的情形。而到了晚上,当我们躺下休息的时候,记不记得那个小家伙就像要起床开party一样没有一点儿闲工夫。这也导致了宝宝夜间清醒而白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

昼夜混淆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办法。不过令人安慰的是,即使不进行任何干预,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也会自行解决。日夜混淆通常在8周以内能够得到纠正,宝宝3个月左右时,褪黑素分泌情况开始接近成人,5、6个月时,昼夜节律会基本发育成熟。这些都会让ta在增加夜间同时减少白天的睡眠。

尽管没有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新生宝宝改变这种情况:

》》当宝宝白天睡得时间较长时,适当把ta叫醒。虽然我们都知道,叫醒熟睡的宝宝,宝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然而,为了让ta尽快区分白天和晚上,ta需要在白天多保持清醒以便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适应子宫外的生活。因此,白天的小觉最好限制在3小时以内。每次喂奶后尽量让宝宝清醒一小会儿,哪怕只有几分钟。这会帮助ta“重置”生物钟。

》》白天时让宝宝多晒太阳。注意,不是说把宝宝直接放到阳光下毫无遮挡地照射,这样会把宝宝晒伤!而是让宝宝白天不要总是呆在昏暗的房间内,尽量带着ta在家里阳光充足的地方吃奶玩耍。在昼夜混淆解决之前,白天宝宝睡小觉时房间也不要太黑,晚上入睡时再用遮光帘把房间布置得很暗。这样有规律的处于阳光下和黑暗中会引导宝宝正确地建立昼夜节律。

》》让白天变得有趣,夜晚变得无聊。在宝宝白天小觉之间的清醒时间,多带着他做点刺激性强的活动,比如玩玩具、读绘本等等。相反,夜间醒来时则要尽量减少刺激。夜醒喂奶时,尽量保持黑暗、安静的环境,点一盏够用的小夜灯即可。吃完奶换完尿布就让ta重新入睡。

小提示:

睡眠缺乏(sleep deprivation)可以说是新手父母的一道坎,在最初的3个月,父母和宝宝还在磨合,因此可能需要适应宝宝的睡眠节奏。在可能的情况下,宝宝白天休息时家长也跟着补眠,这样才会有更好的精力和体力照顾宝宝。

-END-

本文为原创文章,任何商业机构、媒体(含自媒体)、网络等平台在转发时请联系好睡宝,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