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我是毛主席的警卫
2009年,湖南新化县地方政府收到了来自群众的一张求助报告,报告中多次提及“我是毛主席贴身警卫员”的字眼。
仅仅几个字,便调动了众人的好奇心。
县长、县委书记知道后,连忙根据报告上提示的内容,去医院看望提交报告的人。
当大家找到这个人时,才发现这个写报告的人是一个81岁的老人。而这位老人正守在一张病床上,细心地呵护着躺在床上的女儿。
这个写求助报告的老人就是奉孝同!
他真的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吗?如果是,为什么81岁高龄了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后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01 参军梦
1928年,奉孝同在湖南新化县出生了!
那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蒋介石东山再起之后,各路英雄豪杰起义的动荡之年;是陈毅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之年。
那一年生于湖南的孩子饱受红色基因的影响,奉孝同更是如此。
从小奉孝同就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因为家里穷,兄弟姊妹6人的生活过得水生火热。所以奉孝同5岁左右便要砍柴生火、割草喂猪、推磨压谷......
虽然事情繁琐,但是奉孝同都可以逐一完成。
随着红军精神的不断输出,奉孝同所在的村落也迎来了红军。
当红军第一次到达奉孝同他们村子的时候,就遭到了村里人的排斥。没有人愿意相信红军可以拯救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无论红军怎么游说都不管用。
奉孝同6兄妹更是如此,当他们真正见到红军的时候,想到的就是一个字——“跑”。
对于他们来说,红军不仅是外来人员,而且还是不明身份的外来人员。
无奈之下,红军决定采取“劫富济贫”的策略,从而获取村民信任。
那时红军就会问地主家的位置,顷刻间就给村民们带来了紧缺的米面油等等。就这样,奉孝同兄妹6人也开始接受红军的到来了。
从此,年少的奉孝同就能看到红军的做事风格。他亲眼看见红军帮父老乡亲劈柴挑水、喂猪挑粪、收谷打稻、下水插秧......
红军为百姓做的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在奉孝同的心中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记。
于是,他第一次萌发了自己的梦想:参军。
为了这个梦想,年纪尚小的他就会有意模仿红军的做事风格。
无论是做自己的事情,还是帮别人做事情,只要他接到手的,他都会认真对待从不挑活。即使不是军人,却用军人的要求鞭策自己,从而变得更加有责任、有担当。
不过,当他到了入伍的年纪,却少了入伍的契机。
直到他22岁那年,他才等到“参军”报效祖国的机会。
02 入伍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开始。
国家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中央发布的志愿军征兵条件指明要18岁的青年,可是奉孝同当时已经22岁了,这可怎么办?
所幸当时的还没有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于是奉孝同顺水推舟,将自己的年龄改成18岁,只有这样才如愿成为红二军团的一名志愿军。
进入部队之后,他有了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感,也有了他自己的需要“坚持”的东西。
不久,他就跟着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路途中,奉孝同需要克服极端的天气变化。这对于从小生活在湖南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即使奉孝同自身身体素质还行,再加上在农村,也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但是当真正面对零下几十度寒风的物理攻击时,又有几个人能硬抗下来呢?
但是奉孝同却扛下来了!他不仅扛下来了,还在抗美援朝的过程中斩获了“神枪手”称号。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3年的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03成为毛主席的贴身警卫
同年,奉孝同被调入中央警卫团,成为了毛主席的贴身警卫。
他说:“毛主席是个很随和,很讲感情的人。”
每天他在丰泽园后门站岗的时候,总会看到毛主席书房里的灯光。他清楚地知道毛主席是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
有一天毛主席在丰泽园里散步的时候,路过他的岗亭前,便和他闲聊了几句。聊天过程中,毛主席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并且还劝他多读书。
可是毛主席劝他多读书这个建议对于奉孝同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虽然他参加过来抗美援朝,见过了很多世面。但是学问方面,他只读过3年书,仅仅是识得几个字罢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之后,他觉得自己既然是一名军人,就要听军令,毛主席的话一定要听。
就这样,毛主席的一句话从此就变成了他学习的内驱力,不久他还写了一首诗。
因为在丰泽园值岗的原因,奉孝同看到了毛主席的学习力。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就像小时候模仿红军的行为一样,模仿毛主席学习的持久性。
潜移默化间,毛主席竟成为了他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他在担任毛主席贴身警卫员的这5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击能手”三个荣誉称号。
不仅如此,他还在练军事技能之余,坚持学习,以至于现在可以独立地看报、写信、写诗等等。
1958年,正值抗美援朝志愿军撤退回国安置之年。奉孝同作为志愿军之一,也在复员的行列之中。
当晚,他就被单位约谈话,特意强调退伍还乡之后,一定要低调行事。也不能摆谱,要真正地融入群众,也不要再提自己曾是毛主席警卫员的事情。
鉴于此,他的《复原军人证明书》中,丝毫未出现他曾是“毛主席警卫员”的字眼。
04 退伍回乡,低调行事
1958年2月,奉孝同和同年入伍的志愿军一样,拿着《复原军人证明》回家。
当他从北京回到湖南新化之后,就被公社邀请担任武装干事,训练民兵。
训练民兵期间,他找到了自己余生的伴侣——王欢云。
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开始。奉孝同当时就奉家公社中,因为曾是军人的缘故,他被安排在赶猎队中去。
然而,这种非正规的赶猎活动却存在很大风险。
有一天晚上,奉孝同和赶猎队的成员一起去报木村杨梅界打野猪。
一群人在山上围着野猪到处跑,队员王正才瞅准时机,对着150公斤左右的打野猪开了一枪。
枪声响起,野猪应声倒地,沉浸在喜悦中的王正才急忙跑去看野猪死了没有。
突然,已经倒地的野猪“拔地而起”,王正才来不及反应,就被野猪咬掉了一块肚皮。
见状,奉孝同立即对着野猪补了一枪。
因此野猪死了,但是王正才却受伤了。
紧急情况下,奉孝同立即安排人去附近找村民,几人合力将150公斤的野猪抗下山。其他人各自分一下工,扛另外两头比较小的野猪。
夜色越来越深,黑夜中不知道潜伏了多少危险,他们必须马上下山!
于是奉孝同背着王正才,跟在其他人后面下了山。
这件事之后,赶猎队的成员越发团结,赶猎也越来越出色。所以奉家公社就获得了一个国家级优秀民兵指标。
大家都想着这个肯定事奉孝同的,实际上却不是他,而是老民兵刘一中。
刘一中说:“国家级优秀民兵,原本轮不到我的,但奉孝同执意让给了我。”
不得不说,大方让出荣誉,也是奉孝同的一种选择。
自那之后,奉孝同更加低调行事,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会有意减少自己对外的曝光度。
05 为治女儿,自曝身份
1959年,奉家公社出了一个“放卫星”奖励标准,即报数300kg/亩稻谷,奖白酒4两,每次多收50kg,再奖白酒2两。
当时公 社浮夸风盛行,大家只要将数据报高,就可以拿到想要的奖励。
但是奉孝同却说:“宁可实事求是,也不可喝这酒。”不出意外,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就遭到了公社批评。
自此,从1960年-1980年,持续20年的时间里,他都过着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生活。
尤其后来随着3个女儿的相继到来,奉孝同肩上的责任越发突出。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也许当时奉孝同一家的经济条件有限,但是他并没有靠自己的军人身份向地方求助,再加上公社化的情况下更不能搞个人主义,也不能自己种菜。
所以他就咬牙带着孩子们上山挖野菜果腹。
1985年之后,几个孩子相继有了自己的归宿,奉孝同一家的生活情况才有所好转。2005年,新化县民政局调档时发现奉孝同曾是抗美援朝老兵,便立即给予了他510元/月的优抚补贴。
每月510元的补贴,对于已经50多的奉孝同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原本想着熬过风霜雨雪之后,迎来的会是晴天彩虹,但是奉孝同迎来的却是雷霆风暴。
2009年,奉孝同的大女儿奉庆龄突发意外,病情严重。奉孝同被湘雅医院告知她的病只可以控制,不可以根除。不仅如此,还需要每天支付300元的医药费。
但是,每天300元左右的医药费,对于每月只有510元补贴的奉孝同来说,无疑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女儿一定要救,但是怎么救呢?
这让奉孝同犯了难,仔细斟酌了几天之后,走投无路的他才不得已向地方政府写求助报告。从而自爆了自己是“毛主席贴身警卫“的事实。
低调了54年,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或许奉孝同也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06 社会关注,最终实现三个愿望
当地方政府收到他的求助报告之后,政务人员第一时间赶到湘雅医院探望奉孝同。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层面的关注。
这让奉孝同极其内疚,每当记者采访他时,他都说自己给政府添麻烦了。
奉庆龄的医药费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解决,除此之外他也在社会群体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三个愿望:“病重的女儿早日痊愈、看毛主席故居、见毛主席遗容。”
其实,笔者周围也有这样的老人,有自己要坚持的东西,但是毛主席就是他的下“信仰”。他会唱很多关于毛主席的歌曲,他喜欢看毛主席的诗集,他家里面挂了很多毛主席的画像。
即便会遭到别人侧目,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自己的“信仰”。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属于奉孝同那一代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