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爸谈谈心
一
他们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为爱的人。
可是我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和最爱我的人产生了不可弥补的裂痕。
24岁,大学毕业两年,独自做出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决定,辞职。把辞职手续全都办好之后我才回家告诉了我的家人。
我还清楚的记得大学毕业找工作第一次面试时,面试官问我,你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女朋友,除此之外看了一些书。她问看了什么书,那一本给你印象最深刻?我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柴静的一本书叫《看见》,看见什么呢?看见这世界上不一样的人生,看见不一样的生活。
直到今天,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想那时我的思想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龙应台在文章《亲爱的安德烈》里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这段话被多少人认为是为什么要读书的最好解释。但是,这个社会早已把有意义,有尊严等同于稳定,高收入,光鲜亮丽的职业,留给我们的选择又有多少?谁又在乎你过的快乐不快乐?他们只在乎你的工作说出来好不好看,好不好听?好不好谈对象?
二十多岁的青春正是谈梦想,爱情和诗歌的年纪,我们却被房子,车子和票子所绑架,我们看着比自己还小的95后都成功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我们害怕,我们着急,我们感慨自己心累了,老了,但老的永远不是年纪,是你那颗丧失了对世界好奇的心。于是我们只能沿着人生赢家的道路狂奔不止,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好不容易有一次诗与远方的理想,他们又会说,如果过不好眼前的苟且,哪里都是苟且,苟且难道就应该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吗?如果谁也赢不了宿命,最终都化作一抔黄土一阵风,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是去经历,去体验吗?
人类简史的作者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就是农业文明。人类被为数不多的几种植物小麦,稻米和马铃薯所驯化,但是人的情感联系却依然维持在家庭和社群中。工业革命在无限延展人类整体生存能力和空间的同时对大部分个体情感来说却是毁灭性的打击,我们的情感主要依靠国家和市场,连恋爱和婚姻都可以明码标价了。但是快乐却一直无法计算。爱你的人都想让你过上他们眼里的好生活,可是却从来没问过,你过得快乐吗?
二
我看到简书上一位作者有一段话把我们和父母之间的隔阂阐述的非常贴切。她说,“讲道理这种事情,在价值观已经非常不同的人群之间,有任何可行性吗?
反正我是从来没有见过跟成年的孩子辩论屈服于道理的爸妈。有的,是那些看到孩子对自我人生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不得不压制自己满心的控制欲,而尊重孩子独立选择的权利的父母。
午饭时跟同事闲聊,她说第一次离职之后告诉爸妈"要去一家公关公司"的时候,她爸妈只是看着她,愣了几秒,随后简单地"哦"了一声。她说那个年代父母辈对公关公司还停留在《公关小姐》那种概念里,可是她原本想象中爸妈会急得跳脚的画面,并没有出现。
那时候她以为是自己父母心大,可直到她上班两三个月之后,她爸妈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句:"你上班的时候少喝点酒哦"。她才知道原来父母的确是对公关这一行有很多误解,也对她的选择有担心。没有说出来,"大概父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可理喻吧"。
这时候我想起自己爸妈,高中叛逆时候要去念音乐专业一度能考出数学40、物理20这种成绩的时候,我爸特别无奈地说,"你要是真的铁了心要去搞这些,虽然爸妈不支持,也永远不可能支持,但是,我们确实也没法真的拦住你"。
言辞之恳切,现在每每想起来,也能回味出那时候他们俩话语里的辛酸。那种感觉吧,就好像是:怎么办呢?自家女儿啊,谁都希望乖乖地听话,可她要是真的不听话,真不顺着我们心意来了,也,还是我们女儿啊,没办法……
没办法。能有啥办法?一个人有一个主意,但一个人的生命也只能一次呈现一种形式,要不然,我绝对毫不犹豫地掰哧一个自我去做爸妈心中最完美的女儿,再掰哧一个自我去做老板最喜欢的员工,再掰哧一个变成史上最好女友让爱上的男人死都离不开我,之后,可能还要再掰哧一个完美妈妈来让我的小孩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
可惜,没办法。我掰哧不出来。我只能呈现一个自我,不能分裂,分裂要得精神分裂病;又不能伪装,伪装要累成神经衰弱。所以,排个序,自私自我地,还是只能先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又问?谁又不是这样呢?
谁又不是因为无法更多地掰哧出多样的自我,满足不了过多别的人,哪怕是生活里非常重要的那些人对我们的期望,而失望,而愤怒,而出离愤怒,而悲伤,而心痛,而互相伤害,而绝望呢?
可是,伤痛了一圈反过来想,起初的起初,我们的出发点也不过是因为爱。只是这种出于爱而想要给予对方他们想要的那种东西的想法,但实实在在地遭遇自身阻力,自私地想要保护自己,同时又愧疚地自觉愧疚所爱之人所产生的,复杂情感。
爱啊,如果那么深沉,如山倒,如海啸,我总觉得,多半不是好事。爱得太用力,亲子关系也好,夫妻关系也好,恋人关系也好,抑或朋友关系,听起来都觉得窒息,让人控制不住地想要远离。
这些道理,这些生活方式,成长于集体主义环境之下的我们父母一辈中,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习得。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按照他们那个世界里的对错是非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呢?我们用了另外一套对错是非来运行如今的人生,它可能对,可能不对,但无论对错,需要承受这种结果的都只是我们自己而已;我们的父母不需要,也大概没可能发自内心地接受我们认定的对错——
其实他们只要接受由我们自己去承受这种对错结果的人生,就好。
但这件事的实现,可能需要的是双方共同的努力:靠着你体谅父母,靠着父母体谅你,靠着对彼此的爱,以及在这种爱和因爱而产生的疼痛中不断去尝试的更多理解和包容和尊重,而这中间,不可能没有疼痛,没有撕扯。
但我们都还得互相忍受。还得继续练习如何用对方接受的方式爱彼此。有时候表达地糟糕,对不起;有时候有一些进步,这样很好,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以上为作者原文节选)
自认为作者写的很好,很感同身受,所以就直接引用,不多赘述。这也是代沟为什么会产生,之前我不相信和父母之间会有代沟,现在它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并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三
我对爸爸说,我长大了,我愿意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我选择什么样的路,我都愿意承担后果。
爸爸说:“那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
我说我为啥一定要结婚?要生孩子?
爸爸说:“你结了婚,有了孩子,我的心愿就了了”。
“哦,”我开玩笑说,:“原来我的人生大事也是你的人生大事啊!”
这就是东方几千年来集体主义熏陶下的家庭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曾经和现在也都正在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却让一个人无法完全独立,个人承载了太多家庭的和家族的甚至是左邻右舍的压力,个人的选择就非常有限。
爸爸不希望我辞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辈们的观念里,国企里边叫国家单位,叫铁饭碗,是正经工作,出来到社会上就是瞎胡混,叫打工。辛辛苦苦十几年供你读完大学出来去打工了,这和那些没读大学直接去打工的有啥不同呢?别人问起来你儿子在外边干啥呢?怎么回答?别人给你介绍对象,问你什么工作,怎么回答?况且你放弃的是工作时间短工资高的工作,找的是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工作,别人都觉得你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
我只能苦笑,这时候再多的解释也无能为力。这也是集体主义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影响,父亲作为一个一辈子都生活在小村庄这个熟人社会的圈子里的人,当然也会更多的顾忌别人的看法,我的选择,我的坚持,可能给他带来的就是很多的嘲笑和讽刺,而这一切,我明明知道却无法为他承担一丁点。
这也是城市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因为它的包容与自由,个体可以更加独立,可以更少的考虑别人的目光与评价。
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号,两个男人之间,两代人之间,两种观念与价值观之间没有因互发红包而产生情感的交流,却出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今天我也会在心里郑重地向您说出那三个字:“爸爸,我爱你”,除此之外,我还要再加上,“对不起。”
有时候,你的选择遭到千万人反对你都无所畏惧,但只要得不到一个人的支持你就痛苦万分,这个人,就是你最在乎的人。
在他眼里,我或许早已不是那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在我眼里他也早已不是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父亲,我长大了,而他,却老了。但他永远是那个爱我的父亲。
我相信,有一天他会理解我,而我,也会读懂他。
记于汝州火车站
后记:如果你问我对婚姻什么态度,我只能告诉你所有基于双方自愿平等的结合形式都是合理的。这和性别有什么关系?但请不要跨物种伤害,汪类对每次无辜躺枪表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