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
“我对于同学的评价就是一句话:非常有数!事后校长问他,孩子的反馈是从来没有跟老师说过那么多话(和我滔滔不绝说了好多话)!我觉得对这孩子而言,学校老师很多课对他没有意义,可孩子为了照顾老师的感受,还是坐在教室里。对他而言,教师适合做个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至于说,是否清北的苗子?比较大的概率。”
这是去年高三(上)期中考试后一周,我访谈后写得访谈日记,大胆预测于同学是清北的苗子。当时于同学虽然成绩不错,在高手如云的实验班不显山不露水,所以高考成绩出来后,成了一匹黑马!全省位次20名左右,地级市高考第一名。
“我觉得对这孩子而言,学校老师很多课对他没有意义,可孩子为了照顾老师的感受,还是坐在教室里。对他而言,教师适合做个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我这句评价听起来有点不中听,理就是这个理。对一些顶流学生来说,哪怕级部最好的学科老师一起上,各自做自己学科的高考卷,总分加起来,不见得能超过顶流学生的成绩。今年的数学大家都有目共睹,非常难!有些学科老师也确实敬业,以身试法,自己从头到尾做一遍,成绩不错但也没有拿到满分。据我所知,于同学的数学成绩是142分,相信能碾压绝大多数高三数学老师。这个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那就是火箭班、大先班、奥赛班、院士班等等究竟该怎么带的问题!
为人师者都期盼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就是师者情怀与格局。近些年,从媒体报道而言,能看到一些顶流高中招聘教师,网罗了一些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让人好生期待。然而对绝大多数高中而言,省级师大毕业的就不错了,甚至不少还是师专毕业的。相对于一些好苗子而言,师不如生!这也正常,就像孙海平跑不过刘翔,而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问题来了!师不如生,这个班该怎么带?
有不少所谓的火箭班、奥赛班,常见的方式是抢跑!早入学,讲课进度快,目的就是为了赢得多一轮的复习时间,颇有点车轮战的感觉。然而这是最合适的模式吗?不尽然。
火箭班、奥赛班也好,一些高中招生掐尖也罢,最明显的误伤是本来好好的孩子,最终总会有一些好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连个一本线也达不到。这类孩子普遍都是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过于追求排名,因为在优秀群体中光环不在,最终引发心理崩溃所致。遇到这样的孩子,班主任就得化身心理师。然而,心理师也有其局限性,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以及家长、孩子的固化的思维对孩子影响至深,班主任作为一个孤勇者,有可能独木难支。
而对顶流学生来说,教师应充当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比方说,一堂讲题课!学科老师从头到尾讲下来,对顶流学生来说就是浪费,或许只有一道题(他的错题)的时间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而一堂课下来其他时间就是浪费。可是有些老师却非常轴,在课堂上就容不了顶流学生做有益于他自己的事。
那老师究竟该怎么做?
首先一个字,引!目标指引!顶流学生往往爱学习,主动学习。他们上善若水,需要的就是导流到目的所在。我注意到今年的几个高分考生谈经验分享时,特别提到高考真题的重要性,这就是目标所在。高考的出题导向才是平时学习的风向标。你只有知道目标在哪里,你才知道如何挖渠、如何引流。如果把目标导向排名,一定会出现重点高中陷阱,总有一批学生因为排名不够好而自暴自弃。
其次是“导”,平时教学以课标为纲,考试以出题考察的双向细目表为纲。这个时候,太个性化了!火箭班、奥赛班常见的是讲课速度快、讲得题偏难,对于那些反应不快的孩子而言,苦不堪言。建议是走一走,歇一歇。“走”的时候是固定动作,老师领着一起走。“歇”的时候是自选动作。“歇”是为了走得更远!比方说数学讲题课,学神数学考了满分,允许学神可以学习自己的相对弱势的语文或者精进数学。而对于数学思维反应慢一些的同学,需要认真听讲,整理错题。所以建议一个单元考试之后,除了讲题,应该还有一两堂课的“歇一歇”,其内涵就是“补一补”。考试成绩可以分成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初试成绩就是我们日常的考试成绩。复试成绩是让孩子“歇一歇”、“补一补”之后,出一套同质性试卷再考一次。这就像是爬山,一段路之后,前者等着后者,歇过以后,又再次出发!由于是精选出来的学生,学习能力都不差,操作起来不难。
最后是坦然面对差异。无论教师团队如何用心,最终火箭班、奥赛班也会区分出层次来,少一些遗憾就行。引导孩子接纳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好!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