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整体养育》13

2022-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蛙读书

        第十章 从自知到自控:自我调整能力

        目的:希望父母理解孩子的自主权在自我调整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理解孩子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认识也能促进他们自我调整能力的发展。

        陈老师认为,自控力会让人误以为就是控制自己,而自我调整能力有根据情况来灵活调节自己的意思。

        一、孩子有了自主权,才会发展出自我调整能力

        孩子从学步儿期开始,就需要发展自己的自主感、胜任感、他会愿意自己做一些事情,想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学步儿期的儿童需要发展自主感,如果没有发展好,孩子就会否定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羞愧感,并怀疑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给他们机会去做一些事情和决定。只有孩子有了自主权,才会逐渐发展出自我调整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并不是让孩子控制欲望那么简单。

        明确、具体的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再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然而,如果我们不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孩子就很有可能阳奉阴违。

        自我调整能力需要长期发展。

        父母需要将心比心,表示理解,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有时候,父母越是严厉禁止,孩子越容易产生对抗心理。而且就算是我们在家里严厉禁止了,孩子出去后,我们还是管不到。

        重视孩子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自我调整能力。小孩子确实需要成人的提醒,关键是采取什么方式。如果成人能够采用温和、鼓励的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激发他们自主思考,那么孩子会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能管理自己。

        二、做孩子的脚手架

        很多父母以为给孩子自主权就是全面放手,结果确掉坑里了。在什么都不了解、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就全面放手,肯定是行不通的。

        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父母在给孩子自主权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执行情况,然后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父母要像脚手架一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具体的帮助,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逐渐撤退,让他靠自己的能力完成。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一定要循序渐进。

        找到放手和监督之间的平衡点。随着孩子的发展,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找到放手和监督之间的平衡点。而且这个平衡点是因人而异的。

        在亲子关系上,要让孩子信任父母,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父母在给孩子脚手架式帮助的基础上信任孩子,并学会逐步放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父母一点点放手,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孩子感受到这种信任,也会更愿意管理自己的事情,并在做的的情况下产生更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又可以迁移到对孩子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和自尊。     

        三、信任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调整能力

      在培养孩子自我调整能力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信任的因素。

        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双方彼此信任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首先要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信任孩子,孩子也信任父母,才能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调整能力。

        信任可以影响孩子的决策。

        四、有行为边界的孩子,自我调整能力也更好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行为的边界。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这是孩子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自我调整能力。

        然而,很多父母打着尊重孩子天性的旗号,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立行为边界,结果错过了培养孩子自我调整能力的机会。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学会行为的边界:

        ㈠给孩子提供一个包容、温和的环境。  如果我们能在宽松的氛围中用平和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孩子的整体情绪也就会比较稳定,对别人说的话也容易听得进去,也愿意去遵守一些规则,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

        ㈡用具体的办法,帮助孩子学习行为的边界。  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首先,父母必须控制好情绪,不应该和孩子是对立的;其次,父母要用具体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讲。

        ㈢让孩子理解行为的边界,就是在培养自我调整能力。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人际关系都有帮助。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自然的场景,就看父母有没有意识去适当帮助孩子。

        五、同理心对自我调整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常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体现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而同理心对于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有了同理心,孩子就能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逐渐有自豪感、内疚、尴尬羞愧的情绪。对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一些行为和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密切相关。如果受到称赞 他们就会生发自豪感,以后还愿意这么做;还如果受到批评,他们就会产生内疚感,以后可能就不会这么做了。

        所以恰当的评价对孩子来说非常关键。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不能过于简单粗暴,或者攻击孩子的价值。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学会弥补自己的过失。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情感。孩子在创造的过程中,各种情感也在不断的发展、丰富、细化。当他们体验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需要教会他们怎么面对和处理,而不是想着将来孩子与负面情绪隔离。大量研究指出,适度的内疚感对孩子是有好处的。适度的内疚感会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从而不去伤害别人。但强烈的内疚感是不健康的。因此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去攻击孩子的个人价值,而是要指出其行为后果,并教会他当前怎么弥补,或者以后怎么避免。

        孩子的自尊被保护了,并且他们经常思考行为的后果以及规则背后的逻辑,孩子的同理性慢慢得到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孩子会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由此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会越来越好。

        从小培养还同理性,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