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为武安君的战国名将白起,战功显赫,军事文化对当代启示之二

2022-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朱玉林

被封为武安君的战国名将白起,战功显赫,军事文化对当代启示之二

快乐有趣

白起剧照

战国时代的白起,一生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取城池70余座,歼敌过百万,战功显赫,被封为武安君。

他在军事上有诸多建树,研究白起军事生涯及其军事文化,对现代有许多启示。

战术的高超无比,现代战争取胜的关键

根据《史记》记录,白起的军旅生涯长达37年。

就是这个白起将军,他在军事的记载中,几乎没有败绩,而且大多数都是以大比分获胜。

白起的作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战术特点之一就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把战争中攻城夺地作为次要的目标。

他非常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

从这一点上说,白起是中国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他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

战术特点之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白起一直强调追击战,一旦发现敌人,他就穷追猛打。

这种战术已经比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前进了一步。

战术特点之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后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做最好的工事,防止敌军突围。

这在当时前所未有。后来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就流传了下来。

第四个战术特点就是精确进行战前料算,白起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以及敌军可能采取的各种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

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

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在作战中,白起善于诱敌深入,分割瓦解敌军,白起在打仗过程当中,他往往指挥部队,先诱导敌军脱离他们原本的军事阵营。

然后在预计的歼敌地区建立防御壁垒,以此作为歼灭敌人的保障和阻碍,也用来防止敌军突袭。

他的这种以修建壁垒作为进攻的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虽然在后世常有出现,但在当时所处的那个年代里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战术极大提高了军队的灵活性,也能够更好地实施歼灭战。

他认为当敌人脱离了他们主力军的阵营,作战实力也就会大幅度降低,所以白起带领军队又事先在预计的歼敌地区筑造了壁垒工事,切断出营敌军的后路,极大提高歼敌的成功率。

可以说是将敌军分成了几大部分依次进行瓦解的。

白起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不是他在战国中期的开疆拓土,想必秦国统一的年代还要推迟更久。

用兵的出奇无穷,现代战争取胜的核心

白起用兵的核心就是:“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

这一核心,主要有四个基本内容:重视观察和利用“诸侯之变”;安抚人心惶惶的恐惧之国;讨伐防备松懈的傲慢之国;诛灭孤立无援的无道之国。

翻开战国这一段战争史,在太史公司马迁看来,武安君打仗的首要特征是变化莫测而不是杀气腾腾。

他在作战之前总能料敌先机,灵活应对,出奇制胜。其中精要无非一个“变”字。

白起指挥作战做到了以避实击虚为根本,以掌握主动权为宗旨,因敌情而变化,因时势而变化,不拘泥于一时一域。

白起打仗先根据时局变化把诸侯归为“恐惧”“骄慢”和“无道”三大类型,然后,用不同的手段去对付。

他相信这做就可以让秦国号令诸侯、平定天下。

秦国军事家们多年实战的智慧结晶,也可归纳为17个字的白起兵学的核心。

白起打残韩、魏、楚三国的时候,都始终贯彻着十七字方针。 而秦昭王时的三次大败,无不是违背了十七字方针。

白起策划的战争具备三个特点。第一,优先打击对象 是骄傲轻敌且破绽多多的国家。

战国时期的战争实践也证明,无论是弱国还是强国,不修明政治者必败,还有就是骄傲轻敌者必败。

因此,当时的铁三角先打韩魏再破齐楚,完全符合“伐其骄慢,诛灭无道”的原则。

韩魏得到秦国割让的领土后,因实力稍有回升而骄慢轻敌。

两国一口气组织24万大军,企图一举击溃兵力较少的白起部秦军。

但韩魏两军同床异梦,都希望对方打头阵,反而被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各个击破。

白起在鄢郢之战中以数万兵横行楚国腹地。

究其原因,楚国当时朝政腐败,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就是一盘散沙,战斗力是按负数计算的。

在白起看来,攻打“无道之国”阻力小收益高,怎能错失良机?

第二,开战前必定要让打击对象变得孤立无援。

当时,形势比较复杂,秦相魏冉为了报割地求和之仇,他们一方面稳住赵、齐、燕等国,另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改善秦楚关系。

这时候韩魏除了相互支援外,再无救兵可搬。这为白起打赢伊阙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多年来由于没受到列强干预,铁三角连续攻韩掠魏数年,故而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战果。

而在白起发动鄢郢之战前,秦国先后与韩魏赵三国会盟。特别是白起拔赵光狼城之后,秦与赵在渑池会盟,得以集中力量南下破楚。

那时候,燕齐还处于鏖战状态,三晋又与秦握手言和,楚国完全找不到助力,只能被动挨打。

第三,保持灵活的手腕, 军事外交始终服从战略大局的变化。

那时的形势是这样的,自从乐毅破齐后,赵国升格为秦国的头号劲敌。

但秦国并没有急于与赵国决战,而是在不同形势下,多次运用不同的战略来削弱赵国。

比如,秦昭王二十五年,白起率兵攻下了赵国两座城池,秦国又与韩魏两国会盟,分化三晋同盟。

赵国受到了军事和外交的双重压力,不得不暂时委曲求全。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左传》《资治通鉴》《汉书》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