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读书就够了》便签读书法
成年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好不容易挤点时间去阅读,最终如果我们读了很多书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学以致用,甚至过了不久就全忘记了,那读的书就毫无意义,纯属浪费时间了。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要阅读,我们成年人读书肯定不用应付考试,阅读无外乎就希望去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培养一些能力,因此,以自我需求为导向,就更容易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前写过一篇读后感,但是总感觉太笼统,今天听中午听了YN老师的分享后,再整理一篇关于便签读书法的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对你有用。
便签读书法的目标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提高你阅读致用类图书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缓解书太厚读不完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②帮你集中注意力。
③聚焦于思考和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
④保持兴趣、效果外显化。
⑤方便事后整理。
⑥加快学习进度。
⑦能更有效地处理晦涩难懂或重要的地方。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引一段特别能产生共鸣的原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重述知识,接着描述一下自己的相关的经验,最后去思考我如何去应用,我的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四个步骤看起来、听起来都好像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些坑需要我们注意避开的。
我们以这个《高难度谈话》里边提到的案例来看,同样的一段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输出来的结果对比一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1842/9b91a1843d5f34bf.jpg)
两张便签一对比,结果就很明显,第一张并没有讲到关键点,只是泛泛而谈了一下,而第二张真正做到了共情。所以我们用语言转述的时候,如果想要把看到的内容记得更牢的,一定要深入的去思考,怎么样用自己的语言更好的、更全方位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理解到了什么。
重述的标准:首先重述知识一定要准确,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而不要直接用原文,准确理解同时和原文内容相关。然后再加工一下,加上具体操作的步骤或建议的步骤。
我们在写经验的时候,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加深自己的印象,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经验,可以是做到的,也可以是没做到的,可以有正面的,也可以有反面的,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反思,但反思的经验一定要和上文引的原文内容有相关性。
最后,注意规划的行动是否符合smart原则,目标是否明确、是不是可以衡量、可以实现、有没有相关性、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比如我们看书,用多长时间看一本书?一周1本还是一个月看3本?什么时候开始看?每天看多少页?与此同时考虑一下我们这个阅读目标的可行性,是不是够一够就能完成的?深入分分钟如何把书中看到的内容应用在我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总之,在行动之前我们要做好评估,如果方案不够具体,就很有可能还没开始就就放弃了。
先学着自己去偿试一下,熟练应用后也可以去帮助别人,这样你也是专家啦!
日更19天,不间断阅读174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