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历史文学

《大秦帝国》:五载不在此地游,读懂已是书中人

2018-05-29  本文已影响154人  思想聚焦的原创

文 | 卡卡他爹

  2014年2月15日,也是农历正月十五之后,我开启了人生工作的第二阶段,到了高陵去教书,每次都要经过三原县,对于这个县,知道名字很早,但是没有到此地一游。

    但此后的日子和它有了更多的接触。地方的一些历史我不再叙述,只是我对于这里出现的人物很感兴趣。

    除了民国大师于右任之外,还有一个人,非常低调的一个历史专家。如果不是一部史诗级巨著上市,我都不知道三原县还有这么一个人。

他有多个头衔,除了西北大学的职位之外,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当代四大历史小说家之一(另外三个二月河,熊召政和唐浩明)。

  以创建“中国民族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理论,成为整体研究中国文明的重要理论家。

      每次下班都要路过三原县,将车停下来拿出大秦帝国第一阶段《黑色裂变》读,边读边感受他这十六年的心血之作。

      在武屯镇关庄村,将车停下来,感受当年商映变法的气魄。这里也是离秦国最早的国都栎阳。

  他就是神秘而具备实力的作家-孙皓晖。

将近一个多月看完《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这是大秦从衰落崛起的时期,慢慢寻找自己走向强大的方向。

    全篇用十五章来描写,在群雄涿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恒古未有的“黑色裂变”。

      这部的历史主要描写公元前362年,少梁之战后,秦献公因中毒箭身亡。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临危受命,继任国君。其时六国鄙秦,图谋分之。秦孝公血书国耻石并向列国求贤。青年士子卫鞅入秦,以法家强国之论说服了秦孝公。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国变法震惊天下。

    政侠墨家欲诛暴君强臣,秦孝公亲临神农大山辩说国政。列国混战,强邻魏国骤然衰弱,秦国趁势收复河西。卫鞅受封商君。秦孝公积劳成疾而逝,老世族趁机反击,商鞅选择极心护法。为避免秦国陷入内乱,商鞅交出政权兵权,坦然入狱,被老世族车裂身亡。             

《大秦帝国》:五载不在此地游,读懂已是书中人

      嬴驷借势扫清所有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将商鞅之法立为万世国发。咸阳皇宫里,一个比他任何先辈都要更加冷峻的年轻君主,正在谋划着强国崛起的新局。

    这让人看的让人荡气回肠的书,我更在乎的是秦孝公和商鞅之间高山流水的友谊。当然英雄惜英雄,不是那么顺利的,要是第一次对上了眼,就爱上了对方。

      那小说就写的没有意思,商鞅初出茅庐于魏国,是从鬼谷子名下,只是晚于孙膑和庞涓之后,当然这部小说这两个人都是配角。

      秦孝公即位是我认为最轻松的国君,因为他的哥哥嬴虔真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就甘愿让弟弟当国君。但兄弟二人没有因为江山而反目成仇。

      在秦国有一个老狐狸非常高深莫测,博览群书,就是老太师甘龙。他渴望秦国变强,但是守着旧实力,只要不破坏自己家族的利益削弱,或者不通过变法都可以。

      但问题是秦国经过短暂的辉煌,已经跌落至低估,问题多多,积重难返。不经历变法终究死路一条。而且外在形势非常严峻,其他六国密谋瓜分秦国。秦国正在经历国家灭亡的危险。

      于是秦国在度过六国之围之后,抓紧时间吸引人才,发出了求贤令,于是各国士子先后来到秦国,见证秦国之落后,都打了退堂鼓。有些抱负的士子则留下来,包括还未与秦孝公见面的商鞅。秦孝公提出士子可以入秦三个月,然后写出秦策论。

    当士子们纷纷拿出各种赞扬的策论,称赞秦国如何如何好,唯独一个士子写出《恶秦十论》,让在场的甘龙等老秦旧势力非常愤怒。

      但是秦孝公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士子写出了秦国的真实问题,并给予奖励。这个士子大吃一惊,并惊呼秦孝公定能统一天下,随自杀成仁。

这就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人,若不能建功立业,也不会贪婪一官半职。中国文人的骨气真的让人钦佩,这种骨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所以民国出大师一点都不假。

      商鞅和秦孝公成就高山流水,也是经历了三次会面,前两次都是秦孝公真心倾听,而商鞅泛泛而谈,没有体现出自己对于治理秦国三个月的两点。所以也是不欢而散。

    正当秦孝公已经对于商鞅失望之时,第三次见面让商鞅的能力得到完全体现。商鞅解释了前两次为何泛泛而谈,而不欢而散。

商鞅说道:“君试臣以才,臣试君以明”。两人谈完之后,终于成就了大秦强盛的基础:君上呕心沥血,卫鞅自当披肝沥胆。

《大秦帝国》:五载不在此地游,读懂已是书中人

    这三次长夜漫漫的谈论比之后的三顾茅庐差,这次是大秦帝国建立的最根本人才原因。而三顾茅庐只是慧眼识英才的原因。就算诸葛亮聪敏绝世,而后主刘禅无能,也是气死诸葛亮如何。

    包括秦孝公在函谷关即将离世之时,拉着商鞅和嬴驷的手,说的那段话,要是嬴驷敢于废法,商鞅可以取而代之。

    这有和刘备去世之时,和诸葛亮白帝城托孤历史故事,所不同的首先是刘备在和诸葛亮单独商议,而秦孝公是当所有人的面说;其次,嬴驷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君上,而刘禅则是蠢如笨猪的君上;其三刘备可能是一番客套话,而秦孝公则是真心实意的让商鞅取而代之。

《大秦帝国》:五载不在此地游,读懂已是书中人 《大秦帝国》:五载不在此地游,读懂已是书中人

      当然最终的结果都是商鞅和诸葛亮都没有取而代之,呕心沥血付出生命和用余生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

      当然商鞅的爱情故事和历史教材有些不一样。教材更多的写着立木取信那个少年山甲,这里的商鞅则有了自己的爱人白雪以及为了变法不得不迎娶秦孝公的妹妹莹玉。

      这既是变法的政治需要,也是白雪为了保护商鞅的无奈选择。

      到最后商鞅被车裂死时,也让人感天动地。白雪喊出:“夫君,白雪先去了,等你。”

《大秦帝国》:五载不在此地游,读懂已是书中人 《大秦帝国》:五载不在此地游,读懂已是书中人

      商鞅将白雪的身体轻轻放平,将火红的斗篷盖在了她身上。杜挚声嘶力竭地高喊:“分式行刑”。

    无头怪牛吼叫连连,怪诞的刑台燃起了熊熊大火!刑场陷入茫茫雪雾之中……。

      孙皓晖这一段描写让人对于充满争议:他解释道:我为什么还把司马迁的主观评价当作史实来看?司马迁说商鞅‘刻薄’,只因为他的法律严格。但那是战时法律体系,能不严格吗?法律严格又能反证立法之人刻薄吗?     

      司马迁说商鞅‘造反’,但《战国策》里记载,商鞅死后不久,秦国丞相范雎就说,商君‘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试问,商鞅相当于秦国第一任丞相,范雎是第三任丞相,商鞅若是造反,如此短的时间内,范雎就敢给商鞅这么高的评价吗?”

孙皓晖得出结论:司马迁错了,商鞅没造反。车裂商鞅,只是秦孝公死后秦国朝野权力斗争的需要,以及和其他战国外交周旋的需要。

                                                          二

1949年,三原县走出来的大师于右任离开大陆,不得不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大屯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

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而1949年,孙皓晖就出生了,或许这样的联系有些无聊和荒唐,但是也能说明三原县这个地方就不应该缺大师。

    所以他的出生乃至以后写出的《大秦帝国》让人无不动容。

    因为从1993年秋天开始,孙皓晖动笔写《大秦帝国》。身为学者,他却首先摒弃了学术著作的形式。他认为: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没用。得老百姓都这么说了,才算做到了。那最好的形式,就是电视剧。”

    所以一开始,孙皓晖写的,是一个《大秦帝国》的电视剧本。

  两年假期:当时,孙皓晖在法学领域,算是功成名就。他是西北大学法律系的教学科研副主任、经济法学的学术带头人,还是第一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第一卷《大秦帝国》剧本写完后,打印本在文化圈里流传,引起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重视。

  1996年春节,主管文化教育的副省长到西北大学给教授们拜年,亲自登门看望了孙皓晖。在他家里,副省长、校领导和他谈了很久,最后拍板:“给你两年的创作假期,就专门把这个事做完!”

1997年冬天,约定的两年期限就快到了,孙皓晖的剧本写到第五卷。但他发现,“自己根本完成不了,剧本就写了5年,如果要继续写成小说,别说两年,只怕4年、8年都不够”。

潜心创作

    1998年春天,孙皓晖带着妻子,在海口一个僻静的小区居住下来。他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书房,里面凡能落脚之处,皆是书山。史籍典册、诸子百家、先秦文学,就连一般秦史研究者不太关注的古代科普类书籍,如《水经注》、《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等,孙皓晖都统统看过。“

商鞅变法,鼓励农耕,老秦人当时都种什么,收成怎么样,收上来做成什么吃,这些都得认真查实啊。”

淡泊心态

    十几年中,孙皓晖始终保持着不疾不徐的淡泊心态。每天写一个故事段落,万余字到寥寥几百字不等。

但也有焦虑的时候,这些年,清朝热、明朝热、汉唐热,在电视屏幕和图书市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唯独孙皓晖立志要呼吁的“中华文明正源”——秦,还是沉默的。

    书一日没写完,他就一日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焦躁起来,在和朋友吃饭喝酒的时候,他会痛心疾首地喊:“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衰落期啊!当下中国最需要的,是和中华文明源头上最有创造力、生命力的秦时期对接!”

16年历程

      2008年春天,当孙皓晖在遥远的海岛上,敲下小说《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个句号时,他满头黑发已经灰白。从43岁到59岁,他人生中最美好、最年富力强的16年,都义无反顾地献给了《大秦帝国》。

    当然成名的历史作家也会受到非议,毕竟不是你写的东西都是当代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比如对于他的负面评价:

孙老师也是这么传播和描述的。但是事实上的商鞅之法并不是这个样子,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那是严刑峻法,就指着他杀了这么多人,难道进步真的需要这么杀人吗,再有就是这个法可不是秦国的老百姓协商出来的,而是商鞅自己写的,然后交给秦王推行的,法背后精神是维护秦国统治阶层和某些人的权势和野心。

    这和现代立法,自由平等博爱公平的精神是想去甚远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简单问题连小编都知道,出身政法和历史的孙老师如何能不知道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故意为之,偷天换日,俗称古为今用,就是通过大秦帝国来传播依法治国的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不管怎么评价这个人和这部巨著,我都认为网上这段话非常好:

《大秦帝国》之所以让那么多读者感奋,正在于这部作品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学子喜欢看,军人喜欢看,商人喜欢看,农民喜欢看,男人喜欢看,女人也喜欢看。

    说到底,人们喜欢的,正是这部作品所召唤的我们已经在某种意义上缺失了的那种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万千故事之中,而不仅仅是几句表白。唯其如此,他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也让我们喜欢着这部作品。

《大秦帝国》告诉读者,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的文明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离开了武屯镇五年了,虽然再也没有经历这个商鞅变法之地的发展,但是依然关注着。我每次看到所有的事情都要加上商映变法,内心总不是滋味。其实除了这个历史故事,还有很多事情都是这个乡镇发生的。

    我也在这里写过几篇拙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读完《大秦帝国》这本书之后,回头发现,自己在这块热土经历的一切,应该是有价值的。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在和历史热土相向而行。

但历史用来传承,而不是蹭热点炒冷饭的。我很后悔没有在五年之前阅读这些书籍,直到离开之后,我才明白过去的过去的故事和人都是我值得珍惜的。曾经去年写了一篇文章《月祭四十七:再回到从前》

      我和阿伟也是这样的生活态度: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这不是消极,也不是自甘堕落。而是武屯镇给予我们的人生财富:生活淡然,不卑不亢。家人的幸福安康就是最好的“工作转正”。

老张叔一次说了句话,让我羞愧难当。

他说:“书这东西,只有爱看的人看了,才是真正的书,如果没有人看,只是放那,让其布满灰尘,成为上级部门检查的道具,那和厕所的卫生纸有什么区别。”

《大秦帝国》我只看了黑色裂变,后面还在慢慢细细品味。这五年我经历了更得就是变穷了,书变多了。这部洪福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这是一本十六年抒写历程,也是我自己在余下的时光里努力的方向。或许要用六十年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