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攘一鸡
《滕文公下》3.13 戴盈之曰: (1)“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己,何如?”孟子曰: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3)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 ‘请损之, (4)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己。’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1)戴盈之:赵注云: “宋大夫。”或说其即此篇前章的“戴不胜”,恐非。 (2)今兹:今年,《吕氏春秋•任地》高诱注: “兹,年也。” (3)攘: 《经典释文》云: “攘,盗窃也。” (4)损:朱熹《集注》云: “减也。”
【译文】戴盈之说: “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税收,今年还办不到,我先减轻征收,等到明年再完全改正,怎么样?”孟子说: “现在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 “这不是君子的行为。”那人说: ‘我先少偷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改正。’如果知道这样做不符合正道,就赶快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
【段意】戴盈之觉得自己的做法不恰当,却又下不了决心马上改正,孟子就用偷鸡的故事作比喻来开导他。朱熹说: “知义理之不可而不能速改,与月攘一鸡何以异哉?” ( 《集注》)
不关鸡的事儿我认为戴盈之并没有错,反而孟子在忽悠。税制改革是一个经济问题,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孟子用攘鸡这个比喻,将国家比作偷鸡贼,不断从百姓哪里偷走他们的利益,从而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可孟子懂税收吗?来问几个问题:税收是越低越好吗?再极端一点,如果不收税,国家是否就马上富强了,人民是不是就马上幸福了?
对国家来说,税收是主要资金来源,职能是给社会提供基础服务,不仅是道路,水利这类硬件设施,还有仲裁,行政软性服务。如果税收低了,然后宋国国君道德感高到不行,可以在列国之间标榜自己“仁义之主”,甚至百姓都吹嘘自己“仁义之民”;然而实际情况是,国家的基本运营都玩不转,国家能安定,百姓能够生活幸福?站在道德的角度谈经济,而且没什么见地,实在没什么水平。孟夫子另外一篇《寡人之于国也》,里面强调顺应规律,他自己在这里也没做到。像这种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差强人意甚至背道而驰的事情也不少见,比如最低工资标准。
最后做一个补充。用马列的矛盾观的特殊性讲,税与税之间是有差异的,一刀切的态度不可取。道德问题知错就改没错,经济问题想要一蹴而就是急功近利。
(课堂讨论后的补充)
孟子的“仁政”措施——减税,是否仁政,评判的标准应当是最后“民”得利否,而不是施政者或说决策者虚假的道德感,道德问题主观臆断也许可行,经济问题受现实规律制约,出发点与最后结果不同实在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