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油电混动吧,丰田又搞了个“黑科技”

2019-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十点汽车市场

我承认,我是一个“大趋势病”患者,始终坚信汽车就是“烧”电的比烧油的好,因为在大学里,和内燃机相关的课程就是比电动机要简单很多,后者不仅公式复杂,而且计算多,让我这个学渣经常处在挂科的边缘,而我也无比坚信,只有学不懂的才是最先进的,未来注定是电动车的天下。

这个真的好难

就算存在续航焦虑,但目前电动车手中能打的牌还挺多的,其中一张是燃料电池牌——丰田本田最新的氢氧燃料电池车续航里程基本都在600km以上,氢气的存储和加注都不存在技术问题;另一张牌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固态锂电池——目前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很难突破260Wh/kg,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够轻松超过300Wh/kg,并有望达到500Wh/kg,而且安全性将有质的提升,是锂电池未来的发展方向。

固态锂电池

电池产生电流,靠的是正负极之间带电离子的交换。目前的锂电池大部分属于液态锂离子电池,顾名思义,在三元锂电池中,锂离子游离在液态电解质中。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析出,穿过隔膜,在正极形成镍钴铝酸锂(NCA)或镍钴锰酸锂(NCM),充电过程则与上述过程相反。

在负极一侧,锂离子被嵌入在石墨材料中,放电时,锂离子再从石墨材料中脱嵌出来。在负极一侧,不参与反应的石墨材料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导致参与反应的锂离子数量不足,如果将负极材料换为金属锂,那将极大的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但在采用液态电解质的锂电池中,这根本无法实现:

金属锂

这是因为充电时,液态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无法在锂金属表面均匀沉积,而是形成枝晶结构,枝晶一方面容易断裂,断裂后的枝晶无法参与反应;另一方面,枝晶容易刺穿隔膜,导致电池短路,而在当下,大部分电动车电池自燃事故的原因都可以归结到隔膜破裂上。

在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中,隔膜一般采用聚烯烃多孔膜打造,它的作用是区隔电池的正负极,隔膜能让锂离子自由通过,但自身不导电。

因此,要让锂电池负极材料变成锂金属,就必须改变电解质的属性,而在固态锂电池中,所有的材料都是以固态形式存在,其中电解质由聚合物、氧化物或硫化物充当,负极不会产生枝晶。

氧化物(陶瓷)电解质锂电池结构

固态锂电池优点很明显,首先是轻量化:在采用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中,电解质+隔膜的重量占到了电池全重的60%以上,而在固态锂电池中,电解质材料仅仅是薄薄的一层,这层材料能做到十几微米甚至几微米的厚度,在减轻电池重量的同时,也提升了电池外形的可塑性;其次在安全方面:固态电池被穿刺后并不会像液态锂电池那样引起短路和爆炸。

氧化物固态电池

目前,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发展最早,在电动车上,法国Bolloré公司开发的固态锂电池已经在法国的两千多辆出租车上投入使用,该电池能量密度为260wh/kg,电解质为聚合物,负极材料为锂金属。

搭载Bolloré固态锂电池的出租车

在不久前,戴森被爆出在秘密研发电动车,其实在更早之前,戴森已收购了美国Sakti3公司,后者专门研发采用氧化物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戴森高层曾表示,相关技术只是为了提高戴森无线吸尘器的工作时间,呵呵,这谁信呢?

而在车企这边,丰田则在一门心思的研发电解质为硫化物的固态锂电池,并计划在2025年将其投入量产。

在中国国内,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有开发固态电池的计划,另外必须警醒的是,日本目前在固态电池方面专利占到了全球的50%,领先优势非常明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