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丨浅谈网络时代成语的使用状况与新变化

2020-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_孙蓉蓉_

1.成语概述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简练精美的固定词组,它是在社会演进和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是人们长期语言实践的认识结晶,是我们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它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它形式固定,大多由四字组成,也有三字和多字的。

成语具有其鲜明的特征。其一,它的意义有整体性,成语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词所融合成的一个含义深刻的整体。如“兔死狗烹”字面意思是“兔子死了,猎狗被人烹食”,但其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在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字面意思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 ”,但其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其二,它的结构有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见仁见智”,不能说成“见智见仁”等。其三,它的语法功能有多样性。成语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很多样。其四,它的风格有典雅性。成语通常来自古代的文献或俗语,所以它的语体风格庄重、典雅。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从它的结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联合型(如:骄奢淫逸、悲欢离合)、偏正型(如:后起之秀、彬彬有礼)、支配型(如:崭露头角、平分秋色)、陈述型(如:人定胜天、草木皆兵)、补充型(如:感激涕零、逃之夭夭)、连动型(如:守株待兔、束手待毙)、兼语型(如:望子成龙、引人入胜)。

成语在表达当中的作用也很明显和重要。使用成语能使表达言简意赅、语含警策、流畅和谐,成语的正确运用能让表达更加优美和典雅。

2.成语的滥用与乱用

在网络时代,自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也使成语乱用与滥用的情况日趋严重。错用成语有两种最常见的问题:一是望文生义,不明了成语的意义和内涵;二是褒贬误用,不清楚成语的感情色彩。

望文生义,即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或来源缘由,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例如在不少报道中,对“首当其冲”的使用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有 “在扑灭森林大火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等反例。“首当其冲”本意是指处在冲要位置,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在不少地方却被当作“冲在前面”或“敢为人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七月流火”、“不刊之论”、“万人空巷”等成语常常被误用。

褒贬误用,即对于某些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成语不加辨别地使用,导致句子的意思与原意相悖。例如有文章称“与会者围绕这部著作的神话原型,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历史演变,以及其作者、主题、语言等方面,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有明显的贬义,而在这个句子中,显然是将其当作褒义使用,描述与会者讨论的激烈和广泛。褒贬误用会使整个句子的感情色彩变化,在新闻和网文中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避免犯错。

3.对《中国成语大会》的思考

《中国成语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举办的一档大型电视文化节目,它在保留《汉字听写大会》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并邀请毕淑敏、蒙曼、郦波等多位重量级文化名人担任评判嘉宾,希望能够细致展现中国成语特有的语境之美。

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成语的重视程度较从前下降了许多,并且许多网络文章中成语的错误使用也层出不穷。《中国成语大会》的播出提高了人们对成语的关注度,不仅是青少年学子,各个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电视观众都对汉字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和更细致的认识。

《中国成语大会》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广泛讨论,夸赞之外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声。不少网友指出成语选题太难,许多成语不常用。针对该质疑,节目组对此做出解释称选手的水平很高,考题太简单难分高下。这台节目首先是一个比赛,赛题中必然要有一些能区分选手能力的大部分人少用或不用的成语,但是如果为了难倒选手、难倒观众未免有些曲高和寡。正如有些网友质疑的:《中国成语大会》的宗旨是遴选文化精英,还是向大众传递成语之美。有调查称《中国成语大会》的选题语频分布情况与大众媒体使用成语情况基本一致,选题难度主要来自于非高频常用成语,对初、中等文化程度的观众来说难度偏高。

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参赛选手很多时候为了更快速地描述成语而片面地对成语进行拆解,更有利用谐音或者逐字描述,这样的竞赛方式有时甚至会曲解成语的本来意义,尽管评委会对描述不当的成语再次说明,但有些错误的含义也已然传达出来,但是根据统计,还是用成语本身的释义描述的居多,所幸除了描述猜成语的环节之外还有其他环节对成语的来源和典故等进行考察。

总体来说,《中国成语大会》对于成语的推广作用还是十分明显,尽管节目的设置和选题上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客观上还是促进了观众对成语意义和来源的了解,对提高成语的关注度和使用率都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4.“广告成语”的发展

“广告成语”出现较早,许多店铺用谐音对成语进行改造,如“衣衣不舍”、“咳不容缓”、“默默无蚊”等,央视一套的广告中还有“晋善晋美”的山西旅游广告。而今,在网络时代,许多电商平台的广告软文中仍然存在许多对成语的谐音替换和改造。

“广告成语”有很强的自我净化能力,会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不断发展,这不仅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成语”被改造出来,还表现在在使用中实现自身使用范围的扩大,被赋予新的含义。这些新的含义往往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体现社会中的部分价值理念。

随着网络的普及,广告的成本大大降低,广告语言的限制性也越来越小,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上有许多商家运用“广告成语”来吸引顾客。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广告人,广告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由于每个广告人的专业素养存在客观差异必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语言文字使用失范的情况,所以对于广告中随意改动成语的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广告成语”可能会为商家吸引眼球,增加其收益,但是它们对使用成语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学习期间的青少年们。广告中对成语的随意改造会提高在使用成语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概率,这对成语的正确使用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5.“网络成语”的出现

“网络成语”即在网络中流行广泛的“类成语”,它的出现是近十年的事情,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是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需要时间检验。

2013年的“网络成语”统计中,有许多使用频次较高的“网络成语”至今仍然被使用。例如用“喜大普奔”来表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集合意义,用“人艰不拆”来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很多事情就不要拆穿”,用“十动然拒”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用“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等等。这些“网络成语”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来自于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有的来源于有戏剧性的新闻,有的是成语的拼凑。这些成语大多表现出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自我解嘲引起网民群体的心理认同。广电总局出台了禁令来禁止一些“网络成语”在广播电视中的使用,这也表明“网络成语”仍然是小众的,尚未被传统媒体接受和使用。

网络时代的来临,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也加速了新词新语的更新。“网络成语”能否在这样快速的更新换代中保留下来也是对其自身的一个考验。对于“网络成语”是否可以算作成语的争论仍在继续,然而在新事物出现的初期争论这些为时尚早,时间会最终给出答案。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仅应该关注成语的正确使用情况,提高大众对于成语的关注度和使用率,也应该了解和研究“广告成语”和“网络成语”这种成语的衍生语态,对成语进行适当和合理的拓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