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明玉到苏大强,照见我们内心的冲突
生活总是让我们面对种种抉择。
或许你想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社交名流,可是又因为在意其他人的评论而对社交场合紧张不已;或许你想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但是又因缺乏信心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或许你想多陪陪已经走向暮年的父母,却总是被周遭的事务缠身而无法兑现诺言;或许你想给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却又迫于压力把孩子送进一个又一个补习班。
作为有着思想和语言结构的高等动物,一个人的内心有矛盾、有冲突无可厚非。《我们内心的冲突》所提出的则是我们一般人意识不到的一些冲突,如果这些冲突得不到妥善的处理,遭遇冲突的人就会发生人格上的失衡。这本书将这样的人格特质分为顺从型、攻击型、孤僻型。
读过全书,想起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想起让人怜惜与同情的苏明玉,想起令人鄙视与嘲笑的苏大强,突然间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他们同样脆弱而不堪一击的内心。
01 苏明玉——攻击型人格,坚硬的盔甲下压抑的柔情
苏明玉,从小因为与母亲、与二哥的矛盾,早早离家独自闯荡。
家庭留给她的伤痛,让她习惯于把自己包在一层厚厚的盔甲中,表面对人冷落、高傲,包括对家人也是一副漠然的态度,对小时候欺负她的二哥更是嗤之以鼻。
她置别人的同情、帮助于千里之外,母亲去世她不会告诉任何人,包括她最信任的师傅她也没有告诉,因为她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怜悯。对于与石天冬的爱情,最开始她也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甚至不惜以恶毒的语言攻击小石。
在外人面前,她表现出的永远是冰冷的距离感、不可一视的控制欲和坚不可摧的斗士精神,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打动她。
这样的苏明玉不只疏远了别人,也疏远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内心需求。
然而,我们会看到:喝醉后的她,习惯于蜷缩在冰冷的浴缸里,好像在寻求一种在母体中的安全感;业余时间里,她的最爱是DIY的拼装游戏,看着闪着温暖灯光的模型小屋,她会露出孩子般的微笑;面对侄女小咪的天真无邪,她愿意放下自己的一些原则而去帮助大嫂。她不知道,这些是被她压抑的另一个真实的自己。
正像书中对攻击型人格所总结的:“这些压抑处于情感领域,涉及患者交友、恋爱、表达情感、共情理解、专注享乐的能力。”
02 苏大强——顺从型人格,对安全感贪得无厌的渴求
顺从型人格的人对人总是和颜悦色,同时他们也不敢坚持己见、批评别人、发号施令,也就是说他们压抑的是自己攻击性的一面。而爱是他们解放自己的唯一途径。因为,在爱的框架内,他能够理所当然地释放自己所有的攻击性冲动。
“它既能满足他被人喜欢的需要,也能满足他支配别人的需要;既能满足他甘居次席的需要,也能满足他超越别人的需要。”《我们内心的冲突》作者卡伦.霍妮把他们对爱的需求点评得一针见血。
苏大强就是这样。几十年活在妻子的阴影下,成就了他俯首帖耳的顺从型人格。
他依仗着亲情要求儿女们满足他的欲望包括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遇到了一点问题就要给远在大洋的大儿子打电话。他用自己无处不在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来勒索和吸引儿女的保护和爱。
因为保姆蔡根花能够投其所好,给她赞美和支持,又能听从他的安排,他被蔡根花所诱惑,自认为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不顾儿女的反对,极力要与蔡结婚。
正如书中所说,顺从型人格的人“对安全感的需求迫切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依仗儿女的爱苏大强可以任意地挑剔、指责,在与蔡根花的交往中他能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优越感,这是他平日无法实现的,是被他压抑的那一面。
爱成了他内心冲突的解药。
03 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绝对,你有能力改变你自己
也许,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有太多的苏明玉、苏大强们,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人格特征,虽然会让周围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但就他们个人而言,因为内心无法化解的无意识冲突,都承受着一样的痛苦与恐惧。
更为可悲的是,逃避、压抑、投射、追求理想化的自己成为很多人处理内心无意识冲突的方式,这不但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人陷入更加痛苦、恐惧的深渊。
作者说,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冲突,才能遇见真实的自己。
《都挺好》播出后,大家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上,痛斥苏母对明玉的恶言恶行。
的确,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味地放在分析、追责原生家庭上,可能会面临一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也可能会让某些人因为把责任归于自己的父母,而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这个观点与阿德勒心理学不谋而合。
因此,要想解决问题,从痛苦的泥淖中脱身,最好的办法其实是从自己下手,了解自己内心的基本冲突、外在表现。只有对自己的问题有了客观的认识,才有可能避免那些自欺欺人的手段,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
苏明玉正是通过石天冬的帮助,剥开自己隐藏的内心,放下对父母的恨,直面所有的问题与冲突,才最终收获了平静、幸福。
的确,“有意识地体验冲突,尽管可能比较痛苦,但它是一种无价的资产。我们越是敢于面对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办法,就越能获得更多的内心自由和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