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你不知道的自己
看完这本书,觉得曾奇峰与武志红风格很不一样,曾更冷静,更睿智,武感受力更强,有点阴郁(现在已经阳光多了)。各有千秋。下次可以看看李子勋的书,感受一下他是什么风格。
1. 孤独实际上就是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交流。
2. 内心的和谐是指我们各种心理力量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说,我们的看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没有互不相融的战争。内心冲突是指,我们做了我们自己认为本来不该做的事,由此而产生自责。自责的强烈程度与当事人的价值观有直接关系。
3. 人生最难受的是发生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战争
4. 把过去的痛苦和惩罚与现在分开: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会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件,不会把这些事件的后果,无论好坏,任意地叠加、夸大或缩小。
5. 嫉妒产生于“欣赏不能”。应对:调整与被嫉妒者的距离,一直调整到可以把他作为欣赏对象的程度。
6. 父母与孩子距离过远过近,都会损害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作足够好的妈妈,而不是完美的妈妈。
7.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自我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如果一个成年人把自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父母,那是推卸责任,是在对自己犯比父母当年所犯错误更大的错误,也是在抛弃此时此刻的成长机会。
8.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也必须由孩子自己做主。一个没有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他自然而然会学会自己控制自己,使自己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而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则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主感。
9. 兴趣是孩子学习永不衰竭的核动力。
10. 四句有意思的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11.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外界心理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总给人好的心理刺激,大脑的物质组成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12. 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13. 人本主义者教育小孩的“五字真言”:温柔而坚决
14. 人性有善也有恶,真正的善良存在于念起念灭的倏忽之间。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不幸的人而生比较之心而不是同情之心,那一念就是恶。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
15. 外表变化的前提是内心的变化。对自我外表的约束主要来自:自己内心(自我意象)和人际关系。
16. 文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共同之处:从各自的角度用各自的方法研究和表达人性。在艺术领域,语言、文字、图画、声音等,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情感表达的分寸感,是区分高明的和低俗的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17. 深层心理学认为,如果没有明显的智力上的问题,学习某一样技能有困难,可能是潜意识里不愿意学好的表现,不愿意学好又是因为想逃避由这一技能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
18. 学习外语,是接受那门外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同时改变自我意象。我们使用某种语言,同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该语言所处的文化、习俗、观念、情感表达方式与我们的不同。使用一门外语,实际上会拓展一个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广度和纵深。
19. 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但同时,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的,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
20. 做学问,特别是心理医生,专业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具有对人、人性和人生的深情。
21. 理解VS体会
22. 压力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面对压力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二是躯体化,把心理问题转变为躯体问题。现在有一门新学科心身医学就是研究这一转变的。
23. 三句话说精神分析:
a)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b) 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c)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读书#你不知道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