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自我的了解、生活有深度的随笔生活

告别迷茫‖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也不清楚我应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2017-09-05  本文已影响2689人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
图片发自网络

01

我们的存在,除了充分地成为我们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外,还可能有什么别的意义呢?

”我以后不想当老师,可家人却说这是个铁饭碗,以后有保障,所以我考研的时候还是选了自己不喜欢的教学方向。”

“你看小轩天天泡图书馆看文献,小邝已经在一个知名培训机构开始代课了。”

“我已经两天没有练口语了。”

“她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考起了翻译证”……

当我们因为和身边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步调一致时,我们往往也会产生知道自己想要的错觉。

但大多时候,我们因为跟不上别人而焦虑,而紧张,生怕错过点什么。这时我们往往会听到一个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呐喊: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迷茫期,一个觉醒期,迷茫的尽头又两条路,一条通向更迷茫,另一条,则通向觉醒。

我们会发现现在过的生活,选择的伴侣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眼前虽然穷但适合自己且看得见未来的伴侣是可靠的。

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不敢去摆脱这不想要的生活和和伴侣,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觉可靠的伴侣。

因为外界告诉我们不可以,有人说做那样的工作是不切实在的,你现在的工作多稳定呐,也有人说你和他虽然合适,但是他没房没车家庭背景还不好。于是你都放弃了,放弃了想要的生活,继续朝九晚五,放弃了相爱合适的人,选择了那个工作稳定且背景好的人,于是,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不想要的样子。

可是,我们存在这世界,除了充分彻底地成为我们自己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呢?

图片发自网络

02

不摆脱外界的投影和标签,你就不可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看完上面,你一定会说,是啊,我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但若摆脱一切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是什么呢?

这样的结论,便是我们针对外界的投影,也就是人和事给自己的定位和标签。

我们出生开始,就如一张白纸,原生家庭以及遇到有每个人每件事为我们添上一笔一划。作为孩子的我们知道好成绩能让父母高兴,于是放弃了玩耍,作为成人的我们知道放弃稳定的工作于父母而言是自私,于是放弃了做自己想做的。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将内心的声音掩埋。

有这样一个姐姐,今年33岁了,还没有结婚,原因很简单,想要找一个和自己三观合得来的。这是很好的择偶标准。

找到一个这样的人本来就属不易了,但矛盾的是,姐姐是个听话的孩子,从小就很听话,因为父母从她小时候就严厉,尤其是她的母亲,很强势,巴不得将女儿的一些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姐姐在一次和朋友亲戚介绍的男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发现那个男生和自己很合拍,有的聊,男孩儿人也很好。但姐姐始终不敢越过雷池答应和那男孩儿在一起。并对男孩儿说得要经过父母同意。

姐姐把这事儿告诉父母之后,他们先是一阵盘问,关于男生家庭,工作,条件等等。后来听说男孩儿没有稳定的工作,原本高兴的父母气泄了一半。

后来更荒唐的是,姐姐的父母要来了男孩儿的八字,找了个算命先生算了一通,得出两人相生相克的结论,因此不适合在一起,其实我想从得知男孩儿的背景和条件起,姐姐的父母就是不愿意他俩在一起的。

这不,又加上了算命先生的强力助攻,这不能在一起的结论算是定下了,他们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男孩儿,来看他是否上进,女儿和他在一起会不会幸福,就这样把男孩毙了。

而姐姐呢,当惯了乖乖女,即便她很喜欢男孩儿,即便她觉得男孩儿合适,有上进心,还是听从了父母的话,因为她觉得因为不听父母的话于父母,是自私,是冒犯。

他们终究没有在一起,姐姐现在还未找到那个自己觉得合适且父母又满意的人。

有时候不是上天不给我们机会,也不是遇到这样的人有多难,而是当你想做的事,喜欢的人出现,我们敢不敢做自己。

所以我说,如果不摆脱外界的投影和标签,我们不可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迷茫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这不是我想过的生活,我也不知道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大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清楚,只是来源于外界的投影和标签将那个声音掩盖,模糊化罢了。

图片发自网络

03

想要的成为的样子和现实并不都是冲突的,只是你不想努力和习惯放弃的结果罢了。

我们做喜欢的事,选择喜欢的人,其实是不必要放弃现在所做的事,以及不必要与反对这件事的人起冲突,毕竟,我们要过好现在有未来。

简书这个平台有太多太多的人,也有太多太多太多的故事。我们默默做着别人严重浪费时间,收益甚微的事情,在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之前,我们还得工作,还有家庭。而并不是你选择了现在就必须放弃将来。

现在与未来之间并不是只有一步的距离,其中隔了千千万万步,每一步都可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

生命中的某些经历,会成为我们第二次生命的催化剂。第一次生命里,我们为别人而活,第二次生命里,为自己。

朋友玲儿回忆起过去的自己,显得云淡风轻。她说:以前我总觉得别人好像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似的,于是我向他们看齐,别人看什么书,听什么课我也跟着做,这样好像就觉得找到了方向似的,之所以说像,是因为,那是别人的方向,又或者说,集体的迷失。

玲儿出身于农村家庭,艰难的环境让她学会过早地懂事,因为懂事的孩子会让父母高兴,于是她拼命努力学习,从小学三号学生的连贯,到重点师范大学的录取,无一不是父母欢喜的。

因此她养成了不落于人后习惯,别人学什么,她也跟着学什么,别人成绩好她告诉自己一定要赶上,于是终究是在人生这片汪洋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大学毕业这一年,玲儿十分的迷茫,她不得不去选择能够让家里减轻负担的稳定工作——铁饭碗,人民教师。另一边她看着别人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做着自己想要的事儿,她对自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不可以。可她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不能落后苟且。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把她折磨得不堪一击,想别人靠近的惯性更是将她推入深渊。她陷入焦虑,焦虑到彻夜失眠,无法入睡。行尸走肉,连自己的状况都这么糟糕,还怎么向别人靠近?她几乎大半年的时间都陷在这种状态中难以自拔,越努力想要挣脱,陷得越深。

直到某天,她与现在的自己和解了,重新审视自己的心,不再跟随外界的波浪到处漂流,不再靠近别人,自己做自己。

她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经过这一次的焦虑经历,她爱上了心理学,一边工作,一边考心理咨询师。

她说:当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再管在别人眼中自己是什么样的,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失眠并走出的经历也让她变得更加热心,更加平和,工作备考之余,她也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一些文章,帮助焦虑迷失而产生睡眠障碍的人。

一个在网上找到她的一个失眠障碍患者对她说:遇到你让我第一次觉得善良的人是发着光的。

所以你看,想要成为的样子和现实并不都是冲突的。玲儿想成为心理咨询师,想随心写,为曾经和她一样处在痛苦中的人带去光芒。

虽然我总嘲笑她:你看你公众号建了那么久,关注的人增长却不多,写文章那么久,正真能因为看了你的文章而有所收获的人更少。可我知道,她在坚持,在一点点向自己想要的样子靠近。

图片发自网络

04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我清楚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想我没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空间,屏蔽掉所以的“他们说”,“专家说”,“文章说”,“爸爸说”,“妈妈说”……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默默地,风平浪静地一点点去向自己想要的样子靠近。

告别迷茫,重要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我们想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摆脱外界的投影和标签,重要的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改正轻易放弃的习 惯。

毕竟,没有什么比我们充分活出自己之外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