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生格局的修炼

【从《活着》看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世俗百态594】

2018-06-30  本文已影响49人  0c18263e2274

【从《活着》看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世俗百态594】

【从《活着》看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世俗百态594】

        六七年前,我用手机一口气看完了著名作家余华1993年的代表作《活着》,后来还用手机看了1994年张艺谋改编导演的电影《活着》。余华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在当时、在国外都获奖无数……

        《活着》里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吃喝嫖赌,把万贯家产尽输给龙二。然而世事无常,在1950年土改中,龙二被当做恶霸地主枪毙了。福贵当年的浪荡无行反成保命之举。后来福贵重新做人,然而依然命运不济,先是儿子有庆被抽血而死,接着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不治而亡;妻子家珍因操劳过度病逝,女婿二喜因工作事故死亡,唯一的外孙苦根,又吃了大量豆子被活活撑死。

        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看着安详的老人和迟缓的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

【从《活着》看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世俗百态594】

【评点】

        关于《活着》,有评论尖锐指出: 被卷裹在强大历史洪流中的普通民众,在权力争夺和政治更迭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大的期望只是能够活着,然而连这样卑微的愿望也往往难以实现。

        余华的《活着》,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人生的悲剧和荒谬,展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生存哲学”。

        《活着》里的“生存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弱者哲学,悲而不壮,可泣而不可歌。《活着》主人公福贵虽“大难不死”,却要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们一个个离去,他在人生的苦难面前只能逆来顺受、麻木不仁,丧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决心,早已随遇而安,把自己降到与老牛一般,以此消解人生的苦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主体思想在于生存,是“生存哲学”。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所有的思想要么被“罢黜”,要么被儒化,即道德化和人伦化,只有针对“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关系的“道德学”和“生存学”。

        而西方的主体思想在于征服,可以说是“征服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牛顿、康德,再到现代更多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一说到哲学,便是“仰望星空”,便是探索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

        中国人的哲学从来没有超出于“生存哲学”的水平,即使生存问题没有了,中国人也没有征服世界的念头,而是转向了实实在在、小富即安的“生活哲学”上。

        法国现代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他是“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加缪不断发出疑问: “生命必须具有存在的意义吗?”

        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正经历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我们再不能像《活着》的主人公福贵那样,先是“生存哲学”,然后是“生活哲学”……

        我建议每一个活着的人,都看看《活着》,都反思“活着”……

      像余华致敬!

20180630有感

【从《活着》看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世俗百态594】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