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信谁?

2022-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蒙峰西东

一个不断寻求成长和自我突破的人,都会关心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这样的矛盾:

一种:儒家和佛家都有类似的倾向,我就是佛(仲尼),佛(仲尼)就是我,我们都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切能力。

另一种:《事实》和《原则》2都强调人是脆弱的,是情绪化的,人的判断和感受是靠不住的,要更多地相信数据,相信自己的有限性。(当然传统文化也有“勿必、勿固、勿意、勿我”的告诫)

也就是说,一种可能的倾向是,要相信自己,另一种倾向是,不要相信自己。

问题是,自己的经验貌似有时相信自己是对的(比如碰到野兽,拔腿就跑),而有时不能相信自己是对的(比如公众发言,勇敢开讲)。

貌似也有需要厘清的地方:

见到野兽貌似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也不需要经过理性的思考过程,是基因的原始记忆;

而公众演讲呢?其实也是一种本能,那么多眼睛看着自己,就像是原始社会的野兽要围剿自己一样。

难道“相信自己的无限性”和“相信自己的有限性”是一回事?如果从破“二元对立”的角度理解呢?

从阴阳角度貌似是可以解释的通的,从中庸的角度依然可以。凡事都有“悖论转化”的天性。

接下来,貌似是这样一个方向:

向内求吾性自足,不用外求;向外看假定自己只是凡人一面,定有偏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