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ttle book of Productivity
![](https://img.haomeiwen.com/i579224/c9f492f3fdc45253.png)
1、集中注意力:习惯的作用(Paying Attention: The Role of Habits)
在生活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事情是有意识地处理的。我曾经看过一份评估,它发现人每秒中会有将近 11000 个感觉产生,但是你的大脑只能有意识地处理 40 个左右,连 1% 都不到。面对这么多的信息,大脑只能通过习惯的下意识去主导你的行为。习惯是否存在取决于你是否在意,所以你最好主动去控制这个力量。
保持注意力就会导致意识的消耗。它会消耗一小部分意识资源,这些资源就是那 1% 的处理量的组成部分。这本书有 99 个技巧,但是同时关注这 99 个技巧几乎不可能。即使关注 3 个都很难,更何况 33 倍那么多。要想变得高效率需要你掌握这些技巧,并把它们养成习惯。
每个人都是依赖于习惯的。从来不会有一群人完全靠下意识做事,而相反的另一群人做起事来像机器人。但是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根本没意识到,人们有意识的思考就像一座冰山,在水下面隐藏着巨大的一部分。问题不在于你将要去养成什么习惯,而是在于你是否能够改变已经存在的习惯,使他们变得更加高效率。
我的理解
意志力是会被消耗的,当把有用的技巧养成习惯,就会减少意志力的消耗,让它们出于下意识去做。这样就可以变得高效,又可以保持精力做更多的事情,不必让自己变得重负累累。所以努力不是吃苦耐劳,而是聪明的利用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大脑还是身体。
2、30 天练习计划(The 30-Day Trial)
30 天练习计划由 Steve Pavlina 提出,是改变习惯的方法当中最好的方式之一。它背后的原理很简单:
- 一个月只养成一个习惯。
- 如果你忘了或者出了什么差错,重新从第 1 天开始算起。
- 当你完成了 30 天的训练,这个行为应该是完全出于习惯了,不需要精神上的力量。然后你可以选择是继续还是不再管它了。
30 天计划很简单,但是力量强大。我曾经利用它改变了我许多的习惯,包括饮食,每日锻炼,完成 GTD,邮件分批等等。30 天计划依靠聚焦的力量,通过每个月只关注于改变一个习惯,你可以利用你那 1% 的有意识力量去塑造那 99% 的下意识力量。
我的理解
通过 30 天改变一个习惯,或者养成一个好习惯。这样就可以借助习惯的力量,帮助我们通过大脑的下意识,去完成许多正确的事,这就会使我们越来越高效。而且 30 天是一个可量化的方法,可以很容易的着手开始去做,方法简单,但力量强大。
3、日常任务 VS 非日常任务(Routine VS Non-Routine Tasks)
当你踏上高效率之路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日常任务从非日常任务之中分离出来。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同时面对这两种任务。当我写博客文章的时候,这就是日常任务,我每周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做,虽然内容会变,但其实形式没变。而我也会做一些一次性的任务,比如我今天给网站安装了一个插件,这个任务我以后就不用去做了。
非日常的任务本身无法给自动化留出太多可操作的空间。你可以在其背后养成一些习惯(比如不在拖延,批量处理,清晨仪式),但是你却不能把这些任务本身变得自动化。
日常任务不同,你可以把它们的自动化发挥的更好。通过以最合理的方式执行它们,你就可以使自己借助于日常习惯的力量。我们都会养成一些习惯去处理我们日常任务,但是除非你设计的很合理,否则最终你会养成坏习惯。
理想情况下,你的精力应该放在非日常的任务上。日常任务应该通过严格的日程表来安排,这样当你没有做它们的时候,就可以完全不用去思考它们。
我的理解
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一些日常任务,这类任务有个特点就是,工作或执行形式变化不大,甚至有的时间都是固定的,这类任务要养成思维的习惯,节省精力。我们多数处理的重要的事务是非日常的任务,需要与日常任务区分开。
4、触发器(Triggers)
30 天练习计划并不是养成习惯唯一的方法。触发器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结合那个练习计划来使你的习惯更坚定。触发器是一个简单的,需要高度习惯的起点,用于引起接下来的习惯行为。它包含两部分:信号和仪式。
信号就是指引起习惯行为的一个提示。比如说你想通过利用一个触发器来达到早起目的的话,那你的信号可能会是闹铃的声音。其他的信号比如去健身房的某一个固定时间,或者一种特定的感觉,或者一些你想避免做的行为。
而仪式就是你养成习惯后想立即做的事情。不同于清晨仪式,这些仪式必须很短(30 - 60 秒左右)。它想达到的目的是当你做完这些短的事情之后,会自然地触发接下来的事情。到了四点,会触发你去拿起健身用的包然后走进车里,一旦这步完成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会跟着去做了。
你可以设置一个触发器,不断的练习信号和仪式。为了早起,我在白天的时候也练习通过闹钟醒过来。触发器通常没必要改变习惯,而是让你的习惯更加牢固。
我的理解
连锁效应,如果某个习惯比较难以养成,试试找到它的“线头”,把“线头”养成习惯估计不难,然后通过“线头”,把整个习惯抻出来,使之整体养成一种习惯。
5、替换理论(Replacement Theory)
习惯是用来填充精神和生理需求的。摒弃旧习惯,养成新习惯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那些长期的习惯无法改变的原因就是因为无法继续满足你的需求。这并不是难改变,只是为了填补那些旧需求需要一些技巧。
想象一下如何养成不看电视的习惯。这会使你变得更加高效,但是哪些平衡打破了呢?通过看电视也许你可以和朋友们建立起话题,看电视也可以使你放松减轻压力,也可能是另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如果没有其他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那放弃看电视就会变得困难。你的身体已经习惯这种输入模式,如果想快速改变这种模式很困难。而另外的选择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让你花时间和朋友在一起,或者一个新的方式帮你放松。
替换理论没必要用于所有的改变。但是对于一些强烈的改变,你就要铭记于心了。
我的理解
如果为了我们自己的某些需求,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可以通过寻找一些正确的行为或者方式,换种方式满足我们的需求,从而改掉坏习惯。
6、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B. F. Skinner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先驱之一,他在 1930 年发明者了著名的“斯金纳箱”。斯金纳箱有一个机关,老鼠一按就会得到一粒食物奖励。那个老鼠通过得到奖励,就会被训练得重复去触动机关。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用来雕刻出习惯的强大的力量,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使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养成习惯,需要这个习惯所产生的反馈是积极的。这里有几种方式可以管理这种反馈:
- 无法做到的消极反馈。比如如果你拖延或者睡过了没进行日常仪式就惩罚自己。
- 做到之后的积极反馈。对于好习惯,奖励自己。
- 做了坏的习惯的消极反馈。惩罚自己又进行了坏习惯。
- 避免了消极习惯的积极反馈。奖励自己的自律。
我通常关注于第 2 点和第 4 点,因为消极的反馈很低效。
我的理解
通过奖罚来使自己的行为形成条件反射,帮助自己养成好习惯,避免坏习惯。
7、一次养成一个习惯(One Habit at a Time)
2 年前我写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和许多人说过关于改变习惯和 30 天练习计划的事情,但是难免这个问题还会出现:“我怎样同时进行多个习惯训练?”这个想法是觉得同时改变三个习惯,就会比只改变一个习惯有三倍的效率。
同时养成多个习惯通常会失败,因为练习需要专注。利用大脑那 1% 的力量进行 30 天的练习,如果再次分成多个习惯,就会使注意力变得分散,最终什么也不会做成。多数人无法养成习惯的原因就是无法投入充足的注意力。关注一个事情,坚持一天或者一周比较容易,但是如果是保持一个月不间断,则需要努力,需要养成习惯的努力。
除非你已经完美的完成了多个 30 天训练计划,否则要避免同时做多个。养成一个坚不可摧的习惯总比 5、6 个容易放弃的习惯要强。
我的理解
专注,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养成一个牢固的习惯需要专注,否则最后就很容易以失败告终。
8、保持一贯性(Be Consistent)
当培养一个习惯时,要确保每天以同样的方式去运行。如果你没有保持一贯,那么那个习惯就不会稳定。想象一下,一个习惯就好比在冬天里走雪地,一贯的话就是指每次都走同样的路径,日复一日。一个月后,你就会沿着那个深刻的路径轻易走过去了。如果不一贯的话,那么雪地的路径很多,依然难走。
如果可以的话,你的每个习惯每天都应该做一遍。每天锻炼总比每两周锻炼一次要容易养成习惯。每天早起也总比每周早起一天要容易养成习惯。至少要确保,至少培养习惯的第一个月,要保持不间断,每日重复。
当三十天结束后,你可能会想把这个习惯重新安排的宽松一些。比如我每周锻炼 4-5 天,而不是 7 天。然而,当我培养习惯时,我每天都努力去做。我通常是 5:30 起床,不过有例外需要的时候我就会晚起。当你完成第一个三十天里程碑目标的时候,你就可以有更多一些的弹性调整。
我的理解
第一个 30 天,需要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努力去养成一个习惯。这样的习惯会更加深刻,30 天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更合理化的调整。
9、先给自己投资(Invest in Yourself First)
“先为自己支付”是一句著名的个人理财格言。这意味着你需要先存储一部分钱或者为自己投资,当你的日常消费把所有钱花光之前。它的理念是,人们的消费总会向着把所有的收入花光的方向前进。只有先存起一部分,才能避免全部花光。
“先给自己投资”是一句我喜欢的关于培养习惯的格言。它是指你想培养的投资型习惯,需要发生在你日程表里的任务之前。通过先做这些活动,你就能确保你那繁忙的日程不会吞噬掉你所有的时间。这有几个投资型的习惯建议:
- 锻炼
- 阅读
- 日记
-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 学习
我听说过的大多数的人不去锻炼或类似的事情的借口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然而,我却有相反的体验。当我把去健身房当做一个习惯时,它并不会影响到我的日程计划。只有当我很长时间没去健身房时,我才会觉得我忙到没时间去了。
我的理解
养成一些投资型的习惯,以免每天的日程安排占据了自己的所有时间。当把一个习惯养成的时候,自然就有时间去做它,我们的时间空隙通常是因为无所事事,才浪费掉的。
10、设立一个不可破原则(Set an Unbreakable Standard)
为了能够成功坚持 30 天训练计划,你需要建立一个不可破原则。这个标准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在第一个 30 里坚持完成。即使你以后想要放弃这个习惯,你也应该先达到 30 天的里程碑。想要达到这种级别的自律并不容易,但是当你想要改变一个更困难的习惯时,它会起很大的作用。
最近我在坚持一个晨跑的 30 天训练计划。训练时其中有一周的时间温度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华氏温度差不多 25-30°)。已经结冰了,我仍然坚持起来跑步,有一次下起了雷雨,我已经要放弃了,但是我最后即使被淋湿了,我也坚持跑完整个路线。
当 30 天计划结束之后,你就不必在暴雪或者雷雨中也去坚持了。但是坚持不可破原则会大大增加 30 训练计划的力量。如果你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那么你这个习惯在以后也很难有能力去保持住。
如果你没能坚持住整个 30 天,那就从第 1 天重新开始。如果忽略失败的那一天而继续 30 天的计划,比干脆停止更要糟糕。
我的理解
强迫自己自律起来,当遇到困难时,要拿出勇气,坚持下去,起码在第一个 30 天告诉自己能做到。这对于 30 天练习计划十分重要,毕竟培养好习惯真的不容易。
11、棘轮理论(Ratchet Theory)
变得高效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要妄想能够立即就能改善你所有的习惯。有时候一点点的改善效果更好,通过一个简单的改变,然后逐步的升级,一项棘轮工作只能有一个方向。在有更进一步的改变之前,你可以通过改善一部分习惯来一步一步的提升效率。
比如你想养成早起的习惯,如果现在你起床时间是 7:30,如果想 5:00 起床可能有些困难。不过你可以通过 30 的训练,先在 7:00 或者 6:45 起床,一个月后当这个习惯稳定之后,你可以更近一步调整到 6:00 或者 6:15。
如果一个习惯改变起来特别的难,使用这种棘轮前进的方式会很有效果。将一步到位的 30 天计划,分解成多个,来达成最终目的。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拧紧一个螺栓,只拧一下就到位,和拧几下小的幅度才到位。
我的理解
棘轮,一种放倒转的装置。如果某一个习惯觉得一次到位,很难做到,不妨一点一点的去改变,每当一个小幅度的改变养成习惯之后,可以更进一步的去进行改变。
12、有效用的陋习(Constructive Vices)
在我早期自动化高效的道路上犯过一个错误,我放弃了所有的潜在的低效资源。为了强化习惯的力量,我摒弃了几乎所有不理想的行为。然后我就再也没有时间放松下来了。
这是我犯的错误,但它并不是改变习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你改变习惯的目标是移除掉那些没有太大价值的坏习惯。任务分为这么几类:
- 高效的工作
- 有效用的陋习
- 无效用的陋习
利用习惯去摆脱掉无效用的陋习,但是别把有用的部分也弃掉。有些活动虽然没有直接的价值,但是有间接的价值。社交也许不会直接使你变得高效,但是也许会帮助你更关注于工作,那么就是值得的。
我的理解
不要太死板,把自己变成机器人就不好了。一来生活变得无趣,二来也会使自己变得无趣,可能还会压力变大。所以,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养成哪些习惯,需要变得聪明些,头脑清晰一些。
13、互联网使用习惯(Internet Rituals)
有一种利用习惯来节省时间的方法就是有一个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这个习惯包括处理邮件、RSS、浏览网页,Facebook 或者其他类型的数字信息流产品。通过养成一个好习惯,你可以摒弃掉许多上网时那低效的行为。
一个例子就是我列出一个日常中包含所有主要资源的清单,通过养成一个习惯,从最重要的信息到最不重要的信息安排一个优先级。这样的话如果我的时间比较短,我就知道先去从哪些重要的信息开始了。
设置一个 30 天的计划,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练习你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我发现把一些只有每周在需要检查的任务从每天的任务里面分离出去很有效果。我的网站数据分析和其他信息资源只需要一周看一次就行,每天都查看数据分析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有些模式只有几周或几个月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找出一个高效的方法去处理邮件,把它养成习惯。收藏一些你可能会用到的在线资源,建立你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吧。
我的理解
对于使用电脑比较多的人来说,查看信息、处理邮件、处理社交等等,其实也是要分重要等级的,先做重要的事永远不会错。
14、习惯的实验(Experiment With Habits)
有许多的习惯可能不会奏效,付出了许多却没达到应该值得的高效效果,或者某个习惯与其他习惯相违背,而很难在 30 天内坚持住。其他时候,你会发现习惯彻底改变了你的工作方式和完成了多少任务。
用习惯去冒险,大多时候你会失去一个月的时间。我说过只有 30-50% 的练习最终会变成永久的习惯,这并不是说那个方法不奏效,只是我进行了许多不同的行为实验而已。有一些最后其实没什么用,而有一些却变得很有意义。
“改变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在你准备做之前,你可能会有许多非常不错的行为要去做来养成一些习惯,但是一旦你掌握了基本方法,下一步就是实验了。
不要为现状妥协,而要努力寻找新的方法去做事情。30 天训练计划就是完美的实验方法,因为它从来不会假定去进行一个永久的改变,仅仅只是一个月而已。当这个月完成之后,你可以轻易的放弃一些失败的实验,而效果好的你可以继续保持。
我的理解
我们培养习惯的目的是为了是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面可以变得自然起来,不需要强迫自己来达到目的。但是不一定所有习惯都有效,所以,当有想法之后,可以进行 30 天的训练,如果好就继续,不好就放弃。
总结
习惯的力量。
我们不可能一直通过强大的意志力让自己变得高效,而养成习惯则可以使自己轻松变成高效的人。文中提到的 30 天的训练方法有许多作用,需要每次只专注于一个目标,而习惯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当发现价值不高时,可以选择放弃。
培养、改变习惯本身就是一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