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不白说,更不白看
《白说》阅读所感《白说》是白岩松老师自2000年到2015年期间的演讲集,更是记录他不同阶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难怪他自承可以称之为自传。姑且用3个衡量和4个关于总结我阅读全书的感受及所得,对自己的期望是认可的道理,就不再想太多,直接用到行动里吧。
纯感受小结:
1、衡量人生质量的不是输赢,而是幸福与否:
人的一生,90%都是平淡,只有10%才是有起有落的不平淡。因此人生真正地主题也许是如何幸福的度过平淡人生。
“忙”就是“心亡”,很开心、很充实、很享受的996,才是合格的996。
怀着好奇心看待每一次失败/挫折,思考这是否又一次开启更美好人生的机会?
不论什么事情,都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2、衡量价值的不是有用无用,而是有无内心的自由:
1)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从小受的教育,习惯要弄懂一个东西。于是发现,确实不懂古典音乐在述说些什么,于是不听。
直到看了白老师的分享被种草,我们不需要懂音乐创作时在说什么,只要投入倾听,感受到什么都可以,愉悦即可。
于是,从莫扎特的长笛合奏开始,很好听呀。
2)《道德经》好像不神秘了
关于道德经了解更多的好像是神话故事,看了白老师的分享才发现,其很多哲学观点,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表现在日常言行中。同样,因为未知,而敬而畏之,从而错过了很了不起的思想巨著。因为会找来白老师推荐的陈鼓应教授注释的版本,尝试阅读起来。
3、衡量传播的有效性不完全是差异性,更需要关注共性
变化是主题,不变的就是变化。但人类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比如:从众、贪欲、安全感等等,在这些不变的人性基础之外,变的大多是细节或更贴近人性。
敢言、敢做,考验的不是勇气,而是学习、思考和对方向的准确判断。
柏拉图说:“讲好故事,我们就能拥有全世界”。故事是传播的利器,人们记不住口号。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里,海量信息中,难辨真假、时间成本更高,但第一次看到有人提倡“我们要看护好自己”。
实用观点小结:
1、关于创作:
有一个从“感触”、“追寻”、然后“表达”的三部曲。缺少人生的经历和寻找的感触到表达,缺少了一些生命的厚度,大多是速食快餐。
2、关于战略:
有方向,更要有方法。将统一的理念和策略,一步步贯彻到每一个人的内心,表现在行动上,知行合一才是好战略。战术是短跑,战略是长跑。
3、关于做人:
我们可以不断的让自己的思想更深邃,但做人要简单。
4、关于情商: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感受捆绑,理性沟通/思考/行动。对别人有同理心。
我一直标榜“黑白分明”的生活态度,有点儿自得,还有点儿无奈。原来,也不免源自传统文化中“二元对立”的基因,不知道是找到了背锅侠,还是应该与时俱进的“求同存异”呢?随着社会、经济、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人性的复杂面只会越来越明显。“非此即彼”的空间也会更狭小,追求更好生存的本性可能会让我们的文化基因随之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