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是教育的又一个名字

2021-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东天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此,我颇有同感,因为我曾经也是在激励下成长的。

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宽裕,新盖的房子不够全家老小住,为了我上学方便,我跟母亲住在山下新房里,祖父、祖母、曾祖母他们住在山上老屋里。那时没有电话,两下里带个小东西、传个话都是我的任务。从新房到老屋全是山路,号称有三里多,每次我把两只碗、几双筷子、或者几句话带到山上老屋时,祖母便夸赞道:"看我娃跑(走得意思)得多快,要不是娃,还不知怎么办。"听到这话,我心里乐滋滋的,便忘了热,忘了累,下次"跑"得更快了,祖母又是一通表扬。于是,我在祖母不断的激励下,一连当了4年的"联络员",直到全家都住进了新房。

上初二时,一次考英语,有道题目考察的是"宾语从句",因为当时还没有学到这方面的内容,其他同学都"栽了跟头",唯独我做对了——那个知识点我正好在书上看到过。刚改完卷子,司老师专门跑到教室问我:"那道题还没上,你是怎么做对的?"我说之前看过,司老师笑眯眯地连连称赞:"不错!不错!好样的!"发卷的时候,司老师又把我的卷子举得高高的,郑重其事地对全班说:"……陈小霞是唯一考了满分的同学,就是因为她懂得提前预习,希望以后每个同学都能向她学习,做好课前预习。"其实,我哪里是"预习",只是碰巧看到而已,但被老师表扬后的我,为了以后每次都有机会"干掉"那些超范围的题,每节英语课前都要先预习。长此以往,到初中毕业,我的英语成绩一路遥遥领先。

成年后,在工作中我也常常不忘激励我的学生,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刘正欣是一名学困生,都上五级了还不会拼拼音,识的字又少,性格又内向,不大说话。一次,刘正欣作文中有几句很动情的话吸引了我(没有记录,现已忘记具体内容),我第一次发现那是个感情非常细腻的男生——尽管其中不乏错别字和病句。发作文的时候,我把刘正欣那几句话读给全班听(加了我的修改),动情地赞扬着刘正欣的作文有多么感人,他虽然不言语不多,但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是个满腹锦绣的孩子。之后,刘正欣写的作文里只要有那么一丁点儿"闪光",我就会大加赞赏。自此,他的作文越来越好,到小学毕业时,语文差点考了"优秀"。

上一届教过的那个班,学生读写能力特别强,原因是读得书多。三年级那会儿刚接过这个班时,上课非常吃力,作文尤其让人头疼。为了改变现状,我组织全班共读整本书,一开始没几个认真读的,我就叫他们边读边做"大花脸"(圈、点、批注),做得好的,第二天在书的扉页给盖个"章",盖够10个章发一张"小书虫"的奖状(我自己制作打印的),积够2张奖状奖励1本书。这样坚持下来,到了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有一次,校长检查过全校作业对我说:"你们班的作文是平行班中写得最好的!"我有点不敢相信,后来专门读了其它班的作文,才意识到坚持不懈地阅读已悄然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生活中,工作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简直就是教育的伟大法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