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砍柴:不会、不敢、不够
2018-12-09 星期日 雨夹雪
晚上在写作电台听了李砍柴老师的分享,砍柴老师讲了自己写作路上的心路历程,听来受益非浅。
李砍柴老师从大山深处考入大学,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能从山沟沟里考进大学是家门的莫大荣耀,这意味着以后可以离开祖辈相传的农耕生活,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可是,在大学,虽然工商管理专业在当时颇为时髦,但砍柴老师还是"意气用事",非常决绝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学社团工作,从而开启了内心沉闷已久的闸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继而考取文学类研究生,其后又到新华社做了财经编辑。
新华社工作期间,李砍柴老师出于职业的敬畏,在财经编辑位置上做到了问心无愧甚至风生水起。可是,没二年,砍柴老师发现财经文字只能用来糊口,并非内心真正所需。意识到这点,砍柴老师毅然辞职,成了一个自由写作者,续写了写作路上新的篇章。
不会——听从内心的召唤
在写作路上,我们常常碰到写不出、不会写的问题,或者写的东西没人认同,这可能有火候欠佳的问题,但更要反思一下内心是否真正离不开写作。倘若只是一时好奇或者附庸风雅,那大可不必为写不出好文章而劳心费神,毕竟,这只是一种娱乐,开心过就好。倘若真是内心渴求,则要沉下心来从输入和思考等方面寻求原因。在写作这条道上没有速成班,正如李砍柴老师说的“真正的写作起码要十年之功,甚至更长”。写作理想,或者说兴趣,每个人都可以有,但能把这份原景或兴趣一直延伸为生命的执着,这离不开内心真正的认同。
不敢——职业写作要慎重
李砍柴老师辞去新华社的财经编辑工作,虽然是因为财经文字的不如意,同时他也看到时下新媒体写作的谋生便利。砍柴老师厚积薄发,一篇爆文有数十万、上百万甚至更高的流量,这可以解决砍柴老师自认为足够的衣食之忧。作为初学者,倘若不能把文字变成面包,我以为还是要平衡好工作与写作的关系,假使以工作为生活唯一经济来源的,万不可一时兴起因为写作而影响了正常工作。毕竟,写作是长期的,衣食是急需的。
不够——还没有做到极致
李砍柴老师说:当你认定了一件事情,你也很努力地去做了,可是还没有成功,那一定是你还没有做到极致。
初学写作,坚持日更,久不见其效,不免对自己怀疑起来。写了数十万字,可是粉丝不增反掉,阅读量总是可怜的个位数、十位数。为什么我们写的总是不够好?李砍柴老师说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三是不断地深入思考。 写作是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它需要努力加努力,坚持加坚持,只要“每天做到比昨日进步一点点”,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离起点已有很大的进步。
〖无戒90天写作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