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研训纪实之导师模拟授课和辩课(8月1日下午)
第一节:回延安
这节课来自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员胡培兴老师。这首《回延安》是老课文。我不是很喜欢,自己的课堂设计也不满意。所以,特别想了解胡导会怎样设计。
胡导师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
有去过延安的同学请举手?延安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2.轮读(要求:注意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感情等。)
三、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1.这是一首__诗。(提示:可从情感、内容、体裁方面考虑)
这个环节,学生纷纷到黑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叙事诗、赞美诗、现代诗、激情澎湃诗、盛赞革命的诗等。
2.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字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1:回—忆—话—赞—颂。
学生2:回—忆—话—看—颂。
学生3:回—忆—话—绘—颂。
学生4:回—忆—话—行—颂。
比较四个答案中不同的部分,最后确定为“绘”。他说“赞”与“颂”有重复,但是我们有些星火认为第四节中对延安新城的描绘就是带着强烈感情的“赞美”,这是一首抒情诗,我们用“赞”来概括似乎也可以。“颂”的感情比“赞”更加热烈,最后一节呼告式内容用“颂”的确更好。
3.每一小节各用四个字概括内容?
学生回答:第一小节:重回延安。第二小节:回忆往昔。第三小节:共话家常。第四小节:描绘新貌。第五小节:展望未来。
4.每小节找一句话概括本节内容。
四、合作学习,局部探究。
1.这首诗有五个部分,你最喜欢第几部分?(请给你喜欢的这一部分写一处批注)。
2.把自己的家乡城市带到第四小节中读读,你有什么体会。
五、品味诗句,学习写法。
2.信天游的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1.常用比兴;2.两句一节;3.节内押韵;4.多为七字)。
胡老师的这几节课为我们诗歌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诵读—概括内容—抓住关键句进行品味—文本信息的筛选—写作方法的总结。在教学语言上多用启发式的,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的确很多。只是时间关系,他未能完全展开,实在是太可惜了。
对于我来说,我特别欠缺的就是诗歌教学中朗读方法的具体的指导,朗读要怎样有指向性、明确性,是个大问题。虽然在南京部编本教材培训中,南京的一位老师借《金色花》一课给我们做了朗读指导展示,但是还有不少细节问题,我并未搞清楚。其实,我已经有了《朗读手册》之类的书籍,只是懒散了些,一直没有去学习。日常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也不足。就像梁增红最新的一篇文章所说的那样——最好的培训是自我提升。说到底,还是懒惰在作怪。在此检讨。今年暑假一定要读完那几本书。
郎溪研训纪实之导师模拟授课和辩课(8月1日下午)第二节课:“劝谏”群文阅读。
这是山东新生代语文教研员李明哲老师带来的。他大胆地把《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公输》四篇文言文放到一起,以劝谏的直谏与婉谏为线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在教学同时,还时不时停下来,引导老师们思考:这是运用什么样的劝谏方法?哪里采用什么教学策略?双线结构的课堂对我来说有点不适应。
但是李明哲导师引导我们的方式的确很棒。他善于抓住文章中高品质词语,引领大家作深度思考。比如,他标出《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请见”、“乃入见”、“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未可”、“可矣”等词句,让我们猜读理解这些语言中包含的意蕴。再如《出师表》中,他抓住文中高频词“先帝”叩问:“文中13次提到先帝,这是几个意思?”加上“假设你是刘禅,你的感觉如何”这样的角色体验,以此引领我们探究文本背后展现的人物深层心理。
第三节课:《老王》
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沈庆九老师带来的解读文本型研究课。沈导的解读思想就是:对《老王》的解读,只借助于文本中的文字,尽量不借助其他任何辅助资料。因为他认为文本是一个自足的世界,死读,读死,在读的过程中抓语言,从语言的品味中解读文章。
他的问题设置有:
一、作者为什么会有愧怍?
二、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为什么呢?(幸和不幸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三、如何理解愧怍?
沈导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解读:
1.杨绛心地善良。2.(以前的杨绛:)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3.(以前的杨绛:)以高尚的名义,强化对老王的恩赐。
4.(写作时的杨绛:)愧怍(反思)—底层的光辉(善良、无私、善解人意)—自己曾经自私的表现(善良、不亏欠别人)。
四、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沈导为我们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打开了一扇窗,教会我们研读回忆性散文时可以理清文章中两个叙事抒情视角,抓住具体的字词句,结合情境,深入到文字的内里,打开文本解读之门。
郎溪研训纪实之导师模拟授课和辩课(8月1日下午)辩课思辨课
这一环节是由睿智幽默的丁卫军导师主持。丁导首先让三位导师,简单地用几句话概述自己对课堂最满意的一个亮点和最不满意的一个遗憾。三位上课导师都很谦虚地叙说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接着丁卫军导师分别向三位上课导师提问:问第一节课的胡培兴导师:这是一首好诗吗?如果真进入教学情境,你该如何总结?向第二节课的李明哲导师:这几篇文章都属于劝谏文吗?问第三节课的沈庆九导师:关于你的个性解读,如若面对真实学生时,你的课堂如何推进?
三组问题一抛出,整个教室成了隐形的战场,火药味十足。三位上课导师镇定自若,一一回答。胡导说:他阐述《回延安》这种具有政治性的抒情诗,不适宜学习模仿,他们当时的表达是有特定情境和历史背景的,只要教给学生诗歌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即可,即面对经典,应引导学生如何思辨。在这节课上的呈现主要是为了给老师们带来思考。针对这首诗的语文教学点就是“信天游”这一题材的特点,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李导直接面对自己的失误,然后说其实他展示的就是文言复习课型。同时也提出了他的疑问:群文阅读在选文时的分类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否则,课上所用材料那么多,指向性不够明确,就容易陷入混乱。
沈导说:今天的课,如若换作学生,他会先让学生素读文本,读死文本,再从语言的品味来解读文意,显性的东西先搞清楚,再谈隐性的。他今天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教会学生:人要懂得反思,即使在旁人看来天衣无缝的事情,多年后,他还是要反思。这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
每一次培训,我最喜欢的就是辩课环节。这个环节用活动的方式,让我们亲身体验,快速明白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源头活水,给我们最清晰的认识。在星火教师的带动下,郎溪教师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其中一位男老师对沈导《老王》这课给予质疑,他认为不应该把《老王》解读得那么深,七年级学生没必要了解那么多,这一问题的提出又把辩课推向了一个高潮。又一位郎溪老师,也公然反对沈导的解读,他说:“关于杨绛可爱不可爱,老师不应下绝对性的结论,卑贱者最高尚。我情愿把作者想得很美。我们应教给学生真善美。”王蕊和我在这一过程中也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郎溪研训纪实之导师模拟授课和辩课(8月1日下午)最后博学的王益民导师作了小结,他从教学论的角度用四个关键词“追问”、“多元”、“探究”、“学情”引领我们思考课堂中的追问起点应该在哪里;文本价值可以作为学生课堂上思维的训练点,在教学时要尊重文本的客观性;课堂探究活动一定要谨慎;学情是一切的起点。
紧接着,我们两位刘导都作了总结,进一步启发我们。刘恩樵导师首先简要总结了这三节课以及大家的辩课情况,主要着重于补充具体的教学策略,给我们醍醐灌顶的警醒。刘祥导师,则用三句话对三节课分别作了点评:一是,胡导没胡捣(导),因为浙派语文追求多样性解读,他给我们呈现了诗歌教学常态化的路径:提炼关键句——放大——拓展,将思维引向深入;二是,明哲思明哲,想探索群文阅读,但不要抛弃现有教材,纯粹用自己的创新组合;三是,老酒(沈导好酒)未醉酒,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可以让学生知道文章有不同看法,学会反思。
郎溪研训纪实之导师模拟授课和辩课(8月1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