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故事厦门漳州文友圈和闽南文化照片故事

说说厦门外图书店

2013-11-01  本文已影响154人  少卿足下

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有三个书店:中心书店(即莲坂外图书店),学府路外图书店,台湾书店。我最熟悉的当然就是学府书店,就在厦门大学附近,光合作用书店旁边。但是该书店装修的实在很烂,地板砖都有凸起来的情形,同时该店对书摆放又不在行,且书种类庞杂,这些都使得该书店显得格调低下。当你走进去,会是这样的感觉:灯光灰暗,“书臭”扑鼻(很多书发出来的味道实在难闻)。不过,一般还是会逛逛,毕竟里边也有一些历史类学术书,此外也是顺路,从晓风到光合到这个学府烂书店。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几乎翻过大部分架子的书,所以他们的乱放对我而言不是什么障碍,反而成了乐趣。我曾经就想过在图书馆管理中,通过改变书的位置来提高借阅率与一些书的流通率。实际上书店里边也可以如此办理,这当然属于管理学中的“空间视线管理”了。我说学府书店“格调”低,旁边的光合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不知书籍编目分类,同时又想品种多,不知道是卖咖啡还是卖书,也能在北京开分店,看来北京的小资们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晓风书店听说也在北京某发展,不过估计可能不会经营得太好!

现在再来谈谈外图的中心书店,也算庆国庆的一桩事。外图中心书店的毛病与上文提到的大致差不多,只是书摆放不是太乱。进门后,眼睛难免还是会被“花花绿绿”的流行书(实际上多为红黄色)冲击一番。我在一楼围绕电梯转了一圈,看到了一套《全宋文》摆在很高的书橱里(壁柜那种书橱),这套书的价格那确实也是高高在上。“全”字头的书其他还有很多,不过《全宋文》当是最庞大的了。此外一楼我还见到一种貌似不错的杂志——《两岸书香》,讲两岸图书出版资讯。

然后电梯上二楼,主要是经管法律类,没有心思多看,但是逛了下音像制品,看到一堆风潮唱片,比如有“三颗猫饼干”(何真真),而音箱里边放的是张惠妹《灵魂的重量》,我就听出“在我选择告别以后”这句。此外二楼还有一个卡西欧电子辞典的体验店,买不起,匆匆路过,上了三楼。

三楼有个台湾书店,就先逛了下这个,书不是很多,它这里的大部分台湾版书我是见过的。比如竺家宁《声韵学》,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还有一些没有见过,部分也是新出版的,比如张丰志《南宋铁钱泉谱》,魏培泉《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侯迺慧《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杨瑞志《训诂学》,朱歧祥的几本文字类书,李贞德《女人的中国医疗史》,“出土思想文物与文献研究丛书”,以及张光直,陶晋生,刘子健,黄宽重等的书,文学方面有“联经文学经典”,那本《格列佛游记》我挺喜欢的,还有布莱希特《四川好人》等。其他还有一些大陆研究者在台湾出版的书,比如马克垚主编的《文明史》。总的说来,书数量不是太多,毕竟我看半个小时,文史哲的书名我都基本能记下来了。至于质量,还是有些经典学术书,不过就是太贵,一般的都是一两百,我记得马幼垣的《中国小说史论释》是三百多(或者两百多,记不准了)。这书厦大图书馆也有,不过护封被取走了,厦大图书馆经常这样做,以至于我很熟悉的书反而不熟悉了,因为自己见到的都是没有护封的,见到原书有护封,反而觉得陌生。

看完了台湾书店,再看伟大祖国自己出版的文史方面的书,大部分都早见过,所以只是漫不经心的浏览了下,但也有几本也没有见过,比如余太山,李锦绣《通典西域文献要注》,王春瑜《新编日知录》。

之后买了杯茶,上到五楼,看了会英文辞典方面的书,有《蓝登书屋韦氏高阶美语英汉双解词典》,有COD(牛津简明英语词典),SOED(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本),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还有《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这书的英文原版倒是好书,收词比mwcd(韦氏大学词典)还多一些,可惜这个英汉版价值就不大了。

好了,一直下楼,准备出门后找那个台湾书店,可惜没有找到,结果从禾祥西路走路到轮渡码头,结果就是今天:腿好困。

当走到轮渡的时候才想起,有三年没有到过这里了,而第一次,是04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