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可能孩子慢慢会变得不爱思考,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最终变成知识的被喂食者。
最近我们家姐姐就进入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前阵子只是停留在讲故事过程中针对某些不懂的词汇提问。最近不断给我抛难题,感觉特别明显,频次特别高,不对话时还好,沟通起来古灵精怪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说实话瞬间给头脑反应造成极大压力,真让我应接不暇、招架不住。
留心了吗?孩子大概是几岁出现这个阶段的呢?这个阶段孩子常常会问类似的问题,他们的小脑袋里装满了“为什么?”
(1)在讲动物的故事书时;
孩子问:为什么北极熊不怕冰天雪地?
孩子问:为什么小鸟在树上睡觉的时候脚紧抓树枝而我们人类睡觉的时候却是放松的?
(2)给讲台风的知识时;
孩子问:风是从哪里来?
孩子问:谁会提前告诉我们台风要来?
孩子问:气象台是什么?
孩子问:气象台是怎么知道台风要来的?
孩子问:台风天飞机为什么要停航?它们不能自己控制吗?它们在天上不会求助天神的吗?
孩子问:为什么不能抱住电线杆?
3.好不容易坐在一起看电视《开学第一课》;
孩子问:人为什么会死?人会活到多少岁?为什么乌龟能过几百岁?
孩子问:什么是生命周期?
孩子问:他们为什么要拿世界第一?
4.日常对话
我说:有小朋友吃完饭没收拾,你为什么不帮帮他们收拾一下呢?
孩子说:为什么要帮他们收拾呢?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
我说:来,多吃点鱼,多吃鱼小脑袋聪明
孩子说:多吃鱼脑袋聪明,那为什么你吃了那么多鱼还是这不记得那也不记得的?
一个又一个类似的场景接踵而至,稀奇古怪,毫无预警,没完没了,给父母带来极大的认知冲突。那些对我们来说已是常识、早已被我们接收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却仅仅只是探索世界的开启。
这个阶段,父母最容易犯的常见错误会有:
1.态度厌烦: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啊,你怎么这么烦啊,没完没了?
2.推搪延后:宝贝乖,没看见爸爸/妈妈正在忙吗/爸爸妈妈有件紧急的事在忙?等一会再问好吧。
3.不正面解答:你实在聪明了,书上有答案的,不是跟你说过要多看书吗?你先尝试尝试自己找答案好吗?
4.不重视:这个问题太好啦,你先记下来,长大了自己找答案好不好?
……
可能有时候父母真的是在忙,又或者想趁机让孩子自己找答案。但父母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不当很容易让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泯灭。也许此刻并不能明显看出什么,但等孩子长大以后,TA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勇气、还有没有兴趣再去问“为什么”呢?
正确的做法应该注意这几点:
1.父母态度要端正、问题要重视、助燃孩子的求知火花: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以后还敢不敢问,敢不敢“胡思乱想”。哪怕你此刻真的没时间解答孩子的疑问,请拿笔纸记录下来,告诉孩子你记下来了,会抽时间跟
2.肯定孩子的好奇:让孩子每次提问就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告诉你真的很感动因为TA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例如惊讶地表达,“哇,你是怎么想到的,我都没想到/发现” “哇,这是谁教你的?我记得我都没有教过你呀” “你太厉害了,爸爸/妈妈都没想到这个问题”
3.实事求是对待问题,切忌不懂装懂,与孩子一同寻找答案:在没给孩子讲故事书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也没见过蝾螈和黑雕,孩子问我什么是秃鹫我也形容不出来。坦诚的告诉孩子我也不懂,然后一起利用手机或者电脑等多渠道寻找答案。
4.记住,给予孩子问题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的延伸:孩子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寻找,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延伸出去还能带出什么知识?如果还需要动手探索的,那就立马行动吧。
最后,送给所有父母一句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看重的好奇心: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苏霍姆林斯基)